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罗应涛:论张问陶之"天真"说

万 化 无 非 一 味 真
──论张问陶之"天真"说
罗 应 涛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3)

  摘要:作为清代"性灵"诗派主将的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由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要写"天真",诗人的心要"空",要"闲";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要仰仗"灵感"的"神助"。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
  关键词:性灵;天真;主体;对象;艺术本体

  清代乾嘉时期的"性灵"说,与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主张遥相呼应,强调抒写性灵,表现个人情欲,带有明显的反道学、反礼教,要求个性解放,表达自由天性的倾向。作为"性灵"派主将的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从而使"性灵"诗论得以发展,更趋完善。
  性灵,按性灵诗派的观点,即"性情"和"灵机"的合言①。
  "性情",或"情",或"真情",指主体的个性和情感,出自主体的自然本真。"灵机",指主体的天才和兴会。天才,即主体的先天素质,属于主体的天然本色;兴会,指触物起兴,即诗人在某种特殊情景下,主客观偶然遇合,各种信息骤然沟通,意象纷呈,文思泉涌的灵感到来时的状况。由是可见, 性灵的产生,无论主体(人)还是对象(物)都必须是天然真实,即"天真"的,都必须由主体的性情气质与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②诗人只有从"天真"入手,方能真正表现性灵。张问陶认为:③"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题屠琴隖论诗图》),即从文学这种现象产生的太元之始以来,无论文学之发展如何,文学表现万事万物、大千世界的方法、诀窃只有一个,如用药之只有一味,就是表现其"真",也即"天真"。船山强调:"古人怀抱有真美,夭矫神龙见头尾。"(《题方铁船工部元鵾诗……》),主体只要有"天真"的性情气质,就能写出生气活现、姿态横生的具有神龙一般韵致的诗作。"指点甬东修竹影,写真已是十年前"(《甬东听雨图……》),张问陶历来主张诗画一律,论画亦即论诗,此言除了主体天真的性情气质,还要表现对象"天真"的风神韵味。"江湖原自有闲人,更有闲人为写真。"(《题友人江乡小影》)指出要能写出"天真",主体必须是"闲人","闲人"心闲,方能游出于尘俗烦嚣之外,摆脱一切桎梏,在自在天然的状态下,在漫不经意之中自如挥洒。船山论诗的"天然"、"天机"、"天趣"、"真趣"等范畴,其核心都是"天真"。
  张问陶标举"天真"之说,首先是针对当时气势煊赫的植根于封建正统文学,有拟古、复古和形势主义倾向的"格调"说、"肌理"说而发的。在张问陶看来,至今尚存影响的明代前后七子主张宗唐宗宋、模拟古人,是一种丧失"天真";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标榜格调,按官方意志和儒家封建正统思想写诗是一种丧失"天真";翁方纲主张"肌理"说,"以笺注入诗","以考据入诗","以学问为诗",又是一种丧失"天真"。他们其所以丧失"天真",或迁就于某种理念的宣传,作诗沦为了"胥吏津津谈律例"(《论诗十二绝句》),或"饤饾古人书"(《论诗十二绝句》),炫耀学问的广博,材料的熔铸、意象的整合、诗境的创设必然离开主体的气质、情性、个性、血性,其结果必然失去诗之审美本质,其诗必然"雕文镂彩","五音凌乱","是呓是 ",失去性灵,死气满纸。
  要纠正诗坛此种现状,必须高举"天真"的旗帜,坚持从"天真"处抒写"性灵","独出新意",方能使诗歌有特出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因此,张问陶大声疾呼:"自磨醉墨写天真"(《代答毕秋帆先生并上近诗一卷》),"下笔唯天真"(《陈荫山舍人招同胡城东、朱少仙》),"天籁自鸣天趣足"(《论诗十二绝句》)。
  张问陶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也是对清代"性灵"说的发展和完善。袁枚是"性灵"说的提倡者,是主帅,是旗帜,但是,他主张的"性灵",只强调了创作主体性情气质的表现。他说:"提笔先须问性情""自把新诗写性情"(《春日杂诗》),又说:"圣人编诗,先《国风》而后《雅》、《颂》,何也?以《国风》近性情故也。"(《随园诗话》补遗),谁之性情?"诗者,各人之性情耳。"(《随园诗话》)这性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情之所先,莫如男女。古之人,屈平以美人比君,苏李以夫妻喻友,由来尚矣。"(《答蕺园论诗书》)④所以,袁枚所说之性灵,其实质就是创作主体性情之表现;按袁枚的说法,只要以性情为诗,就可以产生意境"空灵的性灵诗来。张问陶标举"天真",是要求作诗不仅要从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出发,还必须抓住和贴切地表现出对象的风神韵味,并使二者"天然"凝结,达于"化工"之境。"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陈荫山舍人招同胡成东朱少仙》),强调要写其"天真",必须关注"时务"(对象),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是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要予以十分的重视,将其体察于心。"化工原也费心裁,水养灵根露养胎。"(《指头画莲赠少仙》)"化工"之诗境,须客观自然界之"水"、"露"哺养、培育。船山先生标举"天真",兼及主、客体双方的情性,强调对现实生活对象的感受体验,使"性灵"诗论更切近客观现实,具有更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内容。因而写出之性灵诗自然更能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而不至于仅仅局限于专意摹写一己之喜怒悲欢。这是船山先生对清代性灵说的发展和完善。船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倡导从"天真"处写"性灵",更用其毕生创作加以实践。存诗3000余首,在"性灵"中充盈着饱满的历史意识,充满着风雅之怀。

  在张问陶看来,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由创价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
  朱文治《书船山纪年诗后》评价船山诗:"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性情真。"⑤首先肯定张问陶诗作具有感人魅力的第一个原因是诗人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创作主体性情气质的真实是作诗的起码条件。
  张问陶认为:"热肠涌出性情诗"(《赠徐寿徵》),"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诗中无我不如删"(《论文八首》),"诗人原是有情人"(《题屠琴隖论诗图》)。诗人只有有感而发,为真情而作,抒发自我本真的情感,即作到"天真",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而为儒家封建的"教化"作诗,"以笺注入诗","以考据为诗",便自然失去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真情实感,也就失去作诗之依凭,因而写出的诗便失去诗的本质,自然就会陷入"来先无谓去无端"(《题屠琴隖论诗图》)的境地。船山说:"自吐胸中所欲言,那从得失争千古"(《题方铁船工部元鵾诗兼呈吴谷人祭酒》)只照实将自己胸中迫切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诗便自有个性,自有新意,也即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若在诗中孜孜以求重复古人的"教化"和"学问",这诗便就没有意义了。船山还说:"语不分明气不真,眼中学少伪诗人。"(《题朱少仙同年诗题后》)气不真自然语不分明,语不分明,何来诗意?无诗意诗境,便失去诗之为诗的本质特征,或成了政治理论的说教,或成了故实陈典的堆砌。所以船山讥之为"饤饾古人书"(《论诗十二绝句》),讥为"颟顸书数语"(《论诗十二绝句》),讥这样的作者为"抄书乎"(《论文八首》)、"郑婢萧奴"(《题屠琴隖论诗图》之三)。《船山诗草》体现的贯穿始终的诗学思想,就是诗主性灵,首先是用诗表现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船山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终其一生地贯穿了这一思想,创作了大量抒写自我真情实感的力作,抒发了夫妻、兄弟、朋友、乡园、家国之情即亲情、爱情、乡情、友情、家国之情。写夫妻之情有吊亡、有寄内,达数十首之多,当世罕有可比者。创作了大量思乡怀士的诗歌,大量抒发山水之情的诗歌和抒发壮志豪情、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以及为百姓疾苦、民间疮痍奔走呼号的《宝鸡县题壁》、《拾杨禾弟》、《采桑女》等含有深刻历史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歌,抒发出诗人一腔热烈的真情。
  "天真",也是指描写对象的格调气质、风神韵味的真实。"指点甬东修竹影,写真已是十年前","甬东修竹影"就是描写对象的天然格调、风神韵味,创作主体将其体察于心,用性情、气质、个性、才能于以融汇,再对之作恰如其分的贴切表现,自然能创作出具有"天真"艺术本质的诗歌来。"气高神淡远,香动影裴回"(《题吴子华梅花小照》),必须有梅花幽香淡远、疏影徘徊的气质和神韵的客观存在,有作为描写对象的梅花的"天真",才能产生出好诗。"莫笑神情如静女,须知风骨是飞仙"(《梅花》),作者要从自我的自然本真出发,去把握描写对象的神情、风骨,对对象"剜心剔骨",攫取其天然本真的神髓,方可写新意别出的好诗。船山在《论文八首》之六中说:"志传安能事事新,须知载笔为传真。平生可笑抄书手,牵率今人合古人。"船山认为,不仅写景诗中描写对象必须真实动人,再现历史真实的艺术作品,更要能真实传达历史本来面貌和本质规律的真实,不能硬拉今人去填充古人立下的创作框架和模式规范。
  创作主体之"天真"与表现对象之"天真",自然凝结为作品艺术本体的"天真"。作者的"心、意、情、志"--性情,通过对对象的"飞动"之美--动态美、传神美表现出来,便创造出了具有"天真"审美本质的艺术本体。正如王国唯在《人间词话》中所总结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感情将真景物熔铸起来,达到表现的贴切、真实、自然,即唐代诗论家皎然评谢灵运诗所言"真于情性,尚于实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才是好诗。

  作诗如何才能达到"天真"的境界?在张问陶看来,创作主体的心要"空",要"闲"。他说:"世缘空处性情真"(《赠沧湄》),"更有闲人为写真"(《题友人江乡小景》),"尘缘逐处丧天真"(《已未岁末述怀》)。所谓"空"和"闲",也即创作主体要超越尘俗桎梏而获得一种"空灵"的心境。因为"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苏轼《送参蓼上人》),"诗到真空悟境多"(《雨后与崔生旭论诗……》)。所以,张问陶又说:"每从游戏得天真"(《论诗十二绝句》),"闲中戏墨多天真"(《题黄佐田同年》),"心粗处世真"(《初春感兴》)。"游戏"、"戏墨"并非任笔为之,是在"不经意"之中,作者随情适性,虚怀世外,将对对象的感悟、领略,以"乱头粗服"写之,不加任何雕饰而得其神髓。其诗情诗境,出于本真,浑然天成,潇洒自然,为"天真"之境界。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也,非画龙也。"也就是创造出无人工斧凿痕迹而"应之自然"的艺术。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庄子所肯定的人在主观精神上与"道"合一,而创造出自然神化的艺术作品--性灵诗来。
  除了诗人的心"空"和"闲",具有"纳万境"的广阔空间外,还要有"万境"供诗人择取,即诗人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积累。张问陶说:"敢云老马竟知途,看尽寻常大小巫。珍重华严留墨海,诗中一样有衣珠。"(《题屠琴隖论诗图》)就是说,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才可能表现"天真",抒写性灵。他在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所写的《蟋蟀吟·秋燕飞二首序》中,就强调"诗发乎情,触乎遇"的观点,说诗人"一旦触于所遇,形诸吟咏,逐不觉其宛转附物,怊怅而切情焉。"认为诗人所表现之"天真",乃是来自他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在张问陶看来,有"饥寒飘泊,伤离送远"经历的人,较之所谓"诗人",感情来得更加强烈真挚,只有他们才能将感悟到的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这不是学习和模仿他人(包括古人)能得来的。所以,张问陶又在《蟋蟀吟》中指出:"《诗》三百篇,大抵贤人发愤之所为,千古穷愁同一致,后啼与前泣,不待相摹追。"都是诗人各自从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感悟中得来,因而自有其"天真"之表现。船山先生还用其创作实践来加以证明:"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题张莳塘诗卷归吴县以志别》)"诗情关岁序,秋到忽纷来。"(《秋怀》其一)船山认为:诗之情思、意象来自诗人的人生体验和自然与社会的天供地献。
  张问陶还认为,要写"天真",必须仰仗灵感。他说:"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论诗十二绝句》),"笔有灵光诗骤得"(《秋夜》),"一片神光动魂魄"(《题屠琴隖论诗图》)。"灵光"、"神光"就是灵感,柏拉图叫做"神灵的凭附",陆机叫做"应感之会",严羽叫"妙悟",王士祯叫"兴会",金圣叹叫做"灵眼"、"灵手",张问陶叫做"心直与天谋"(《使事》)。灵感是因为在形象思维中,长期积累之后,偶然的机遇触发,使各种思路骤然沟通,使无意识、潜意识中各种信息不可抑制地纷呈迭现,主体与对象的灵性奔涌而至,诗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至,写作格外得心应手,诗便"骤得"于不经意之间,主客体的"天真"便自然呈现出来,臻于"化工"之境。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敦,将灵感的特征归纳为三点:灵感状态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非摹仿性和不可重复性;思想感情敏捷而有序;理智陷入迷狂状态。⑥诗人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才能排除一切尘俗的扰攘,将对对象的感悟自然天成地表现出来,使艺术本体臻于"天真"的审美品质。所以张问陶说"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论诗十二绝句)。

  张问陶是"天真"说的提倡者,更是毕其一生躬行实践,他存诗3000余首,多是从"天真"处抒写"性灵"的典范之作。其"天真"说具体体现于他的诗歌中,首先是"情真"。从诗歌审美本质的显现说来,诗,就是诗人的自我情志向外释放,诗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情感的无以自禁的抒发。"真极情难隐,神来句必仙"(《有笔》),感情真到极处,便会自然爆发而出,如"神龙鳞爪破空来"(《题屠琴隖论诗图》),产生灵感,写出诗仙才能写出的好诗。只要情真,就是贩夫走卒随口而出,也是胜过"抄书手"们"饤饾古人书"的好诗。因此张作诗是"偶凭真气作真语"("气"即情),"我诗情深颇近人,小巫何必皆通神"(《寄答吕叔讷广文代简》),"情深",也即"情真",因其"真",方能"近人",符合一般百姓的审美情趣而非故作高深、脱离实际的虚假之情,而情假则诗伪。其次要"意真"。张问陶在《作画自题》中说:"凭空自写意中山。"山,作为真景,要经过诗人用真情真意去加以把握,在主体澄观默照下,熔铸客体,让客体成为主体思想情感的对象化,成为诗人真实感受的贴切表现。他在《自题》一诗中说:"才小诗多复,身闲笔转忙。但留真意境,何用好文章。"真意,是诗人发自本真的感悟。诗人认为:"事近猖狂意最真。""猖狂"之境,即灵感来时的状况。只要灵感到来,诗人无意识、潜意识中深层的积淀被搅动而翻波涌浪,奔突而出,成为诗人无法遏止而表其"真意"的诗。第三,要有"真趣",张问陶认为:"人生随天机,即事有真趣。"(《六月二十八日偶遇亥白兄过东读书楼》)表现对象的自然造化与主体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显现出情性感悟,就是"天机"。"天机"能使艺术表现真切自然、传神入化,而臻于"化工"之境。如他的《醉后口占》:"锦衣玉带雪中眠,醉后诗魂欲上天。十二万年无此乐,大呼前辈李青莲。"表现其疏狂天性浪漫气质,声态可掬,神采毕现,而诗人又是俯拾即是,着手成春。张问陶认为,若有"天机",自然本真,便有灵性,也就有"真趣"。第四,情、意、趣要依赖"真景"才能显现出来。"传神不以貌,下笔如有诗。收取残宵眼前景,一一变化神明之。"(《小除日与稚存》)写景要"传神",传达表现对象的风韵神彩。但传神不是一般地模山范水,简单地描摹山光物态,而要突出其特征,得其丰神,所以诗人说"传神不以貌";更重要的是要灌注诗意,将眼前之二景"一一变化神明之,"即以诗人的性情气质投射于对象,把握对象,将对象分解、整合、升华,在主客体融合中涌出性灵,形成审美意象,达到"一痕花影一痕秋"的天真境界。张问陶所用之"景",有自然山水之景,"浓抹山川写性灵"(《题子靖长何修禊图》),"画意常摹真水石"(《送椒畦》),"且傍桃花一写真"(《吴芝田添香伴续图》),在纯真自然,不假修饰中,传其风韵神采;更有"此身真阅历",诗人之感情体验,无论出世的还是入世的,只要发乎本性,出之自然,得乎天机,也就是天真,都能表现性灵。张诗成就之高,正在于他生于清代中叶苗民、白莲教相继起义,在盛世外表下危机四伏的现实之中。他经历曲折,阅历丰富,一生南船北马,忧衣虑食,深谙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危机,因而诗作充满悯民忧国的风雅之怀,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内涵。而袁枚虽为性灵派首领,三十二岁即赋闲隐居随园,作富贵闲人,过优游闲适、诗酒为生、课徒酬唱的生活,其诗作中有不少价值不大的作品。朱文治说:"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书船山纪年诗后》),⑦主要就是对二人关切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所作的比较。第五,要"语真"。船山主张用真语,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张问陶在《除夜五鼓将入朝独坐口占》中说:"即此眼前真实语,也通诗境也通禅",独坐冥想之中,有了诗意,有了感悟,用真语传达出来,就是好诗。诗人认为"雕文镂采太纷然"(《论诗十二绝句》),主张"毋绮语"、"尚清歌"(《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之韵》),诗的语言要清新、淡雅、朴素、自然,"漫语谰言却近真,乱头粗服转丰神。"(《莲花寺马器之筵上》)主客体之"天真"达到"妙含无垠"的结合,便天然凝结成诗歌艺术本体的"天真",从而抒写性灵,产生出"性灵"之诗来。⑧这就是张问陶的"天真"说。

  参考文献
  ①性灵派首领袁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写的《钱玙沙先生诗序》中有"既离性情,又乏灵机"一语,可见出"性情"和"灵机"合言,就是"性灵"。
  ②⑧ 刘运好·从性灵处写天真·四川遂宁全国张船山学术研讨会,2001年10月。
  ③⑤⑦ 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引张问陶诗均出自该书,并只列篇名。
  ④ 申骏·中国历代诗话词话·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4月。
  ⑥朱存明·说中西灵感·文艺研究,1985年第5期。

  作者简介:罗应涛(1942-),男,汉,四川筠连县人,宜宾学院教务处, 教授。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4217
日期:2006/6/11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罗应涛:《送元二使安西》艺术魅力探源
下一篇:罗应涛:论张问陶的性灵说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