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艺术魅力探源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罗 应 涛 《送元二使安西》是大诗人王维奉献于厅葩竞放,姹紫嫣红的唐代诗坛的一首拗体七绝,原诗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作于诗人风华正盛,才情焕发的青年时代,和诗人后来冲和淡远富于禅意的作品不同,它声情并茂,韵味深长,是一首古往今来传唱不绝的艺术精品。明代李东阳《鹿堂诗话》中说:"王摩诘'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词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咏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谓之达耳。"故此诗又称为《阳关三叠》,也叫做《渭城曲》。在唐代无论在文人中还是民间都有深广的影响。如刘禹锡《与歌者》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李商隐《赠歌妓》诗云"断肠声里听阳关。"清人王阮亭更誉之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至今此诗不仅广为流播,《阳关三叠》仍为人们十分欣赏的古曲。 此诗何以具有如此动人心魄、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拟从其社会文化背景和文本的景、情、意、声几个方面作一探索。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复杂性 复杂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首诗或这类诗一诞生就成为社会乐于接受的审美对象。 首先,这是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分不开的。我国古代送别、怨别、伤别之作特别多。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名篇佳句。《楚辞》中更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等令人肠断的咏唱。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而中国疆域辽阔,动辄"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往往一别即是数年,相逢机缘极少。加之医药不发达,疫疾流行,人寿不永。我们这个大国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常变乱纷纭,兵连祸接,灾难不断。别因又常是出征、出使、遭贬、流徙等等,别后凶多吉少。所以,一别之后终生不复得见者为常有之事。古人仅管"别方不定,别理千名",但都"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南朝江文通一篇千古绝唱的《别赋》,开头便长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杜子美亦深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①这种死别生离的情怀,莫不摇荡古今骚人的性情,形诸流传千古的歌咏,并和表现离愁别意的散文、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沉悲剧成分。这种悲剧成分在我们民族中世代流传,沉积在人们心中,溶蚀着、塑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造就了我们民族富于悲剧意识的审美趣味。这种悲剧意识又进一步反馈给创作,致使古今大师们的传世名作,无不以悲歌为主调,生活和作家,作者和读者,相互推波助澜,使这种悲剧氛围深厚地笼罩着我们民族的世世代代,又进一步强化了富于悲剧意识的审美趣味。所以,悲剧,当然也包括生离死别之作,极易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这是《送元二使安西》千古传唱,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盛唐具体的社会背景又有其特殊性。有唐一代,经过贞观之治,国势方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气象宏大。西边远达西亚,长安和西域交通频繁。边郡有重兵把守,西安都督府设在远离中原的龟兹城,即今之新疆库车。那时,从军或出使西域,在人们心目中是建功立业的壮举。虽有艰难险阻或生命危险,但是,亦充满着献身国家、名垂青史或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的令人惬意的希望。纵观盛唐别诗,无不情浓意殷,深挚感人,但绝少凄惋悲哀的情调,多为开朗豁达之作。这样的离情别意之诗,既植根于民族悲剧性审美心理之上,又吻合于唐的时代氛围之中。如《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婉转缠绵,却又清新酣畅,惆怅而不哀伤,诚挚却又达观。欢天喜地的别离不近世情,凄凄惨惨的别离又令人难于承受。这首诗传达的情绪恰好和一个民族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普遍审美心理顺理成章地产生和谐的共振。
二、布景设色的多义性 人们在谈论、在计划、在准备从事艰苦卓绝的豪壮之举时,常常雄心万丈。因为对成功的目的、成功的满足考虑得多。只有一旦面临实现成功的艰难困苦时,心情才会不免沉重悲凉,在为成功而奋斗、为艰苦而辗转时,才会不免要惆怅、迷惘。老朋友元二肩负朝廷重任,有此壮行,去履艰历险,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欢欣,令人佩服的。似乎天公也从人愿,特别作美。诗的前面两句即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起。初春的早晨,渭城客栈之前,一条自东而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驿道,平时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现在经一场细雨飘洒,轻尘不飞,格外洁净清爽。潮润空气笼罩之中的客舍,在晨光翠柳掩映之下,也一色青青了。这二句,用"柳色""朝雨"绘出阳关以内春天的亲切可爱,"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又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让人感受到一派轻松而新鲜的气氛,一派富于生机和希望的景象。这样的环境氛围,是正和欢送有志朋友首途遥远的西域去完成重大使命并充满豪迈之情的事相契合的。所以,我以为这是"以乐景写乐"。已故鉴赏家沈棻祖先生在《唐人七绝浅释》一书中认为:"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沈先生的意思是此是"以哀情写哀",这显然是沈先生的疏忽,许多人都以为是"以乐景写哀",是用欢快的背景反衬离别的愁情的,我亦不以为然。作者是以充满生机之景,寓出使的豪迈之情;不是以环境反衬别离情绪。因而欣赏者读到此处也感到生机勃发,春意满眼。我们再往前读下去:"西出阳关无故人",脑海里自然呈现大漠穷荒,沙碛无边,长路迢迢,寂寞愁苦的情景。前后二景,一实一虚,落差极大,对比鲜明,反衬离愁别苦,又是"以乐景写哀"了。还有一层意思是:客舍,只为暂住之所,相聚非为久聚,而是饯别;柳,谐音留也,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留意。主客分手在即,抬眼一望,旅舍之前,柳条青青,依依撩人,令人触目惊心,倍增惆怅。作者以高度的艺术修养,使布景设色蕴含多种意义,读来使人能象外得旨,韵外有味,使这首小诗竟成了万花筒式的奥妙无穷的审美对象。
三、诗情画意的丰富性 王维在唐代士大夫中文化修养很高,不仅能写好诗,而且书法、绘画和音乐都精通,多才多艺者也。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曾说过:"诗为有声之画,画乃无声之诗。"苏东坡亦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各种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文艺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王维便是这种写有声画的高手,赢得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美誉。王维的诗,色彩清丽,刻划生动,富有神韵和气象,意蕴丰富深厚,概括性很强。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诗人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的特征。摄取送行环境的一个镜头和送别活动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刹那,加以烘染突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送别环境里,远山近水,人喧马啸,通通舍去了,淡化了,作者只拈出雨后明洁新鲜的空气中翠意撩人的春柳和柳色映照的客舍,饱浸着轻快、富于希望和依依不舍的情意,绘出一幅清丽的写意背景。诗人不堆砌词藻,笔墨极省洁,从而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审美再创造的余地。 诗人对如何从长安到渭城,如何设宴饯别,如何频频举杯、殷殷话别,起身时如何依依难舍,登程后又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不顾,只选取别宴将结束时主人劝酒的一个镜头加以突出,放大。宴席已经进行了很久,别酒已喝过了多巡,祝福珍重的话已经说了数遍,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一刻终于到来,主客双方惜别之情在一瞬间达到顶点。主人情不自禁,举杯苦苦相劝。诗人只摄下这一刹那间的特写镜头,真切鲜明,动人心魄。这是苦别之情的猛烈爆发。蓄之弥久,其发必速。长安起程,别绪离情便沉沉笼罩在主客双方心头。一路行来,这情绪愈酿愈浓重。一直送到长安三十里之外的渭城,这情绪已让人觉得重不可胜。置酒饯别,一杯连一杯的酒喝下去,无异于以油浇火。分离时刻一到,这别情便如洪水猛然冲出闸门,无法控扼,巨涛拍天,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咏诵全诗,画意丰富,诗情浓烈,情辞俱美,韵味深长。
四、艺术思维空间的广阔性 诗人自己也是客居长安,此次送行属客中送客。客人元二所去之地,西出阳关。阳关已在中原之外,今甘肃河西走廊西边,玉门关之南。阳关之外,便是大漠穷荒,苦寒绝域。西去直至今之新疆库车,才是唐之安西都督府。客中作别,愁思愈来愈切,而人却渐行渐远。此种心情,中唐贾岛《渡桑乾》差可比拟。其诗曰:"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乙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原住并州,思归咸阳,现在被发落得更远,连并州也当作故乡了。而《送元二使安西》恰相反,心在长安,人却西行,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形成强烈反差,别苦离愁几乎使人无法承受。"劝君更进一杯酒",这酒情深意浓,既涵对远行者内心的深情体贴,也道出了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诗人遣词用语又很考究,一"劝"一"更",将此种深情和祝愿表现得酣畅淋漓。 诗人创作思维的空间已经很广阔了,而他留给读者去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更宏大,内容更丰富。"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以西,千里迢迢,荒漠漫漫,朋友远离故人,跋涉长途,其艰难苦痛,何以想象?安西远离中原,时局常动荡不安,此行是凶是吉?朋友此一去,何年何月能返?此种饮美酒、话衷肠的缘会,今生今世能否还有?诗中空间距离遥远,时间距离漫长,如作书之有飞白,作画之留空白,作歌之有停顿,给读者留下神驰思鹜的广阔艺术空间,听凭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学识修养、人生经验、审美好尚去充实它,完善它,从而升华到更美妙的境界。 凡好诗,都要给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创造空间,通过文字描写之"虚",让读者想见社会生活之"实"。《送元二使安西》正是这样的好诗。
五、辞声情韵的和谐性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诗人写诗,通过对语言的精心组织安排,不仅要用语意去激发读者的感情,还要调动语音去叩动读者的心灵,使诗产生音乐的效果。音乐艺术如绘画艺术一样,都可以而且应该渗透进诗歌艺术之中。闻一多先生更主张诗歌除有绘画美、建筑美,还要有音乐美。 《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平仄协律,音韵铿锵,诗人于不慌不忙之中,徐徐烘染出一幅充溢别情的大写意背景。情辞兼美,是有声之画。后二句不协律,是拗句,然而,这却是诗人更高的创造。"劝君更进一杯酒",连用"劝"、"更"、"进"、"一"四仄声。宴席将澜,分手在即,已将要"道一声去也",主人心情激动达于顶点,水到渠成地道出这充满激情的诗句。大凡人情激动迫切时,语音短促、急骤。而仄声促节,发音短而沉,正适合表现这种语气。此句四仄声连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自然语音,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此刻的心声,更具有叩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中,又连用五平声字振起,语调深长高亢悠远,留给了读者回忆、联想、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悲伤哀怨,深情绵邈。前后两句,语音造成极大反差,形成鲜明对比,抑扬跌宕,读之如宫商迭奏,律吕齐鸣。辞情声情,融汇成内涵丰富的审美对象,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阳关三叠》之曲传唱至此,一唱而再,"至为三叠而歌"。其调褫魂夺魄,响遏行云,据说,曾使"倚歌者笛为之破"。② 诗歌如果过于迁就自然语音,会韵律失谐,音韵不美;如果过于追求平仄格律,又会流于造作,失去自然。只有那种既不损害自然语音天然的韵律,又对自然语音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富于乐感的诗歌,才能产生巨大的美感作用。《送远二使安西》正是这样的好诗,因此,辞美韵悠,声情并茂,"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其艺术魅力千载而下,仍历久常新。 ①杜甫:《赠卫八处士》。 ②《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
作者简介:罗应涛(1942-),男,汉,四川筠连县人,宜宾学院教务处, 教授。 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