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循吏罗迪楚
作者:纪志南http://www.luos.org
罗迪梦,一代通儒,一代循吏,四川犍为龙孔人。
迪楚先贤自中举、进士及第、入仕为官,据生于清宣统年间的家父讲,先生自出仕离乡后,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里。先生一生宦海沉浮,历经时代风云变化,晚年居隐他乡,何地终老,至今不得而知。
乡愁,怀念先家沟流经老文滩那条瘦瘦的小河;那远去的年代,荒芜的乡村;那飘逝的古韵炊烟,以及先家沟、挖脉坳、龙孔场自犍为古道,一路留下迪楚先生的足迹。
百年追忆,翻开尘封的往昔,打开历史的扉页,追寻先生于乱世为官,在宦海生涯、改朝换代中参与革故鼎新的政治活动轨迹。
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内阁中书、湖北监利知县、参与“千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
迪楚先儒,在天之灵安好!
(一)
罗迪楚,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9月16日吉时,出生于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小地名先家沟——今龙孔镇老文滩村3组与大兴乡清华村5组相邻交界一处僻壤小山村。经笔者多方联系寻找,得到龙孔罗氏后裔,今五通桥区桥沟镇中心校副校长罗泽锋老师,给予提供的1999年9月由罗洪焱主编的龙孔《罗氏族谱》续谱。据该谱牒131页“二房汉信公世系表”中,对罗迪楚有清楚记载,但所记甚为简略。谱记:在“学历、官衔”栏:“翰林”;名字栏:“如元”;简注栏:“正性长子,榜名迪楚,字景湘,光绪壬午(1882年),朱学厅科考第一名,入邵厅科考超等第十四名,盛学厅岁试超等第六名,以诗古第二名,调任尊经帮增高学厅超等第一名,补禀本科戍子乡试中式第五名举人。”谱中没有先生生卒年龄记述,也没有先生进士及弟、任光绪朝内阁中书、湖北监利县知县等,更没有先生民国初年在北京参加政治社会活动记录。谱中仅记载:罗迪楚夫人杨氏,生二子,长子罗洪章,娶妻栏空白;二子罗洪籍,谱记“早殇”。谱中至此便再没有了罗迪楚一脉的信息。族谱中记,罗迪楚系如字辈,谱名罗如元。
(罗氏族谱记载)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人物志》中有4处显示罗迪楚的记载:一是“文进士”一节中载:“罗迪楚,字号锦江,里居龙孔场,科岁别清光绪壬辰科”;二是“文职京官”一节中载:“官阶七品,出身进士,职官内阁中书”,字号、里居同前;三是在“文职外官”一节中载:“罗迪楚,职官湖北监利县知县”,字号、里居、出身同前;四是在人物志“封赠”一节的“封赠先世”中载:“父罗凌云,以子知县罗迪楚封文林郎”;“祖父罗闵惠,以孙知县罗迪楚封文林郎”。方志和谱系中所记字号、名号与其罗迪楚本人著述中提及的人物字号、名号的差异,在后文中均有相关记述。
罗迪楚会试硃卷(光绪十八年壬辰科 1892年)
迪楚先生龙孔《罗氏族谱》谱记字派云:“道应时文春,登汉大朝廷。国正如洪昌,满天是祥云。”罗迪楚先生先祖“登”字辈入川,入川始祖罗登祯。罗登祯祖父罗文管娶皮氏,生罗春选、罗春进、罗春迪三子。罗文管公三子罗春迪娶张氏,生罗登林、罗登才、罗登祯、罗登祥、罗登富五子,罗迪楚先祖罗登祯系罗春迪公第三子。谱载“我祖(罗登祯公)是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福田乡龟山脚栗山头生长人氏……自康熙五十五年离楚入川,在川东谨住二载,五十七年迁移犍邑,始家于杜吴乡埂上……”罗迪楚系入川始祖罗登祯次子罗汉信房系,谱记“二房”罗汉信,汉信长子罗大坤,“大坤,正七品,生于康熙已亥年二月十五日卯时犍邑埂上,卒于嘉庆壬戍年五月十九日寅时,享年八十四岁。”罗大坤妻子曾氏,生三子,罗迪楚系其脉直系后裔。
罗迪楚父亲罗正性,谱记:“学历官衔:武生;名字:正性;简介:国惠公长子,榜名凌云,号鹏九。”祖父罗国惠,谱记:“学历官衔:监生;名字:国惠;简介:廷玉公二子,生于道光三年癸未岁七月十五日子时,系犍为县杜吴乡,地名先家沟生长。” 先家沟即今龙孔片区大兴乡清华村5组,与龙孔镇老文滩村3组毗邻。罗迪楚曾祖父罗廷玉,曾祖母廖氏;罗迪楚高祖罗朝臣,高祖母李氏。
另据“四川嘉定府犍为县罗迪楚会试硃卷(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载(以下简称“会试硃卷”):罗迪楚,派名如元,字锦江、一字肇樟、号南贞,四川嘉定府犍为县学廪生民籍候选教职。“会试硃卷”资料显示,其伯高祖有罗朝瑞,谱载“大坤公长子,生于乾隆辛未(1751年)三月”;罗朝圣,谱载“文林郎,大坤公二子,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岁二月”。伯曾祖罗廷瑛,谱载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年),葬于老文滩白杨湾,例授正八品职衔;伯曾祖母赵氏,旌表节孝;曾祖罗廷瑄,谱载“廷宣,贡生,朝臣公之二子,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1786年)九月。”堂伯曾祖罗廷辅,监生,谱载:“朝瑞公长子,生于乾隆卅五年庚寅岁(1770年)十二月。“会试硃卷”和族谱载,罗迪楚堂伯曾祖罗廷藉,“硃卷”载:“谱名廷校,字芸青,邑庠生”,族谱记:“先纳监后入邑庠,榜名籍子锦肃、号芸轩,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岁(1780年)二月”;堂伯长曾祖罗廷模,谱载“文林郎”;“硃卷”载:“堂伯叔祖罗国政,監生”。谱载:“廷英公之子,生于嘉庆八年癸亥岁(1803年);“硃卷”载:“堂伯叔祖罗文,派名国俊,字敬亭,太学生,性仁孝,好读书,艰于试进。平生乐善,谙诲族中,暨乡土后学,皆出其门,父老子弟无长少,咸称为先生”,族谱载:“廷宣公长子,纳监名文字茂德、号敬亭,生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岁(1810年)十一月,卒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岁(1873年)又六月十二日,葬老文滩纸曹沟”;堂伯叔祖罗国儒,“硃卷”载:“例授八品衔”,谱载“议叙八品”;堂伯叔祖罗国修,“硃卷”载:“儒学早逝,妣氏曾守志抚孤,旌表節孝入祀邑祠”;堂伯叔祖罗章,“硃卷”载:“派名国仕,贡生”,谱载:“九品,廷宣公四子,捐名章,生于道光二年壬午岁(1822年)七月。”
先生祖父罗闵惠,谱名“罗国惠”,父亲罗凌云,谱名“罗正性”,均以罗迪楚自京官外放任湖北省监利县知县,分别被赠封文林郎。
(二)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人物志》秦拱北条载:秦拱北于光绪年间“延主印清书院讲习,连任八年多年裁成,邑进士罗迪楚、举人万正常皆出其门。”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为科举时代的产物。罗迪楚应出自秦拱北门生。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
罗迪楚为光绪戊子科(1888年)举人,中举时年27岁。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举人有入仕为官的资格,但不一定就能任实职做官。其后,先生进京应试,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及第。先生与早年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后世推为“清末第一词人”、“四川古代最后一名大诗人”的赵熙均为“壬辰科”同科进士。先生中榜进士及第,时年31岁,铨选内阁中书。清代于内阁中设置中书一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官阶为从七品,进士出身之中书补缺后,可充乡试主考差。
谱记先生“翰林”,翰林有“天子私人”之称,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廷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深入了解。不管是任职翰林还是内阁中书,均有似于现在省市以上的 “办公厅”、“书记处”之类,只不过先生时任的是当时朝廷——有如今天的中共中央或国务院办公厅“秘书”职,实为皇帝“身边人”。任翰林或内阁中书,虽然职位官衔不算高,却算得上是“天子近臣”。
据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随手登记档》记录中“朱批折件事由单”所记载: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奉朱批:知道了;又奏请以罗迪楚补监利县知县折,奉朱批:吏部议奏;又奏候补直录州知州吴本义期满甄别片,奉朱批……”从清庭原始史料所记可以确认,罗迪楚外放任湖北监利县知县,时间为公元1898年6月10日,即“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清自光绪帝亲政之后,《随手登记档》中差不多每天都有这样的记录:“缮递某某日朱批折件事由单”、“缮递某某日早事传旨事由单”、“缮递某某日电旨某道”。“电旨”是指递给慈禧太后,时清庭以此办理朝政和人事任免。从“奉朱批”罗迪楚外放的时代背景和时间点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三)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罗迪楚奉朱批外放湖北监利县任知县,这一天,恰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公历6月10日,正好是戊戌变法前一天。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也史称“百日维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罗迪楚在适逢朝廷宫廷斗争激烈的变革时刻外放,先生之前先后作为朝中翰林和内阁中书,应深知朝廷斗争的复杂、残酷,先生是不是早也希望远离这宫廷深似海的“高处不胜寒”?晚生不敢妄自猜测。
先生千里跋涉,舟车劳顿,终于来到了远离京城,地处中南长江中游的湖北监利县。
监利位于江汉平原南端,东临洪湖,西望荆沙;长江水迂回于南,隔江与湖南华容相望。东荆河静卧在北,过河即为仙桃、潜江。先生瞭望着这片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土地,深知监利历史久远,人文深厚,自已肩负监利百万之众民生福祉的使命。就以先生罗氏族姓来讲,元朝以前的监利大地,几乎没有罗氏先民生活,各支罗氏大都是明以后迁徙入邑,先生亦或感慨:“余今监利罗氏矣!”
罗迪楚在任监利知县期间,他的作为、政绩,为政之道,已无更多史料记载。从他出生地,今龙孔罗氏家族对他也不甚了了,家谱中更无记载,但从这一点却左证,先生生前应是一位为官十分低调,绝非那种喜欢“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张扬之人。作为晚生,笔者从先生的著述中,读出了先生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一个古代地方官的"循吏"、"良吏"形象。
笔者先后购买了先生著述《停琴余牍》、《新疆政见》和记述有先生生平有关史料的《四川鄉試朱卷》“(羅迪楚撰,清光緒刻本),以及《清代翰林名录》《四川嘉定府犍为县罗迪楚会试硃卷》(光绪十八年壬辰科 1892年),通过这些著述和历史资料,使我对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追寻先生不寻常的经历足迹,先生在笔者心目中的形象逐已清晰。
(罗迪楚撰《停琴余牍》)
先生任职监利知县期间,在1900年所著《停琴余牍》著述中,有很多先生任期内的详细记录,实为一分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且看先生的被今人收入“官箴书集成”和“古典笔记全集”中的《停琴余牍》。作为先生著作,他对任期内监利政务、民情、民俗、治安均有详尽叙述。
不妨“目录”附后:
一、自叙
二、交卸回省沥陈下情请弥公亏通禀
三、禀开折通呈任内办理各政情形
四、专折开呈征收钱粮实情并善后事宜
五、呈明督宪杂款无措请将布局股分抵赔禀
六、再陈钱漕积弊请端本扼要以弥隐患禀
七、螺闸大工疏成请筹小款开闸澹灾弭祸禀
八、呈明督宪厯年用款以明心迹禀
先生在他“自叙”开篇中就写道:“迪楚读仲尼论子产惠人。曰古之遗爱。太史公传循吏。其称述爱民。皆有法度。非以空言弋也。”“迪楚读仲尼论子产惠人。曰古之遗爱。”先生儒学深厚。“其称述爱民。皆有法度。非以空言弋也。”先生做实事,爱民之心,溢于言表。
“昔武侯王猛。莫不于吏兢兢。张江陵责吏治。综核名实。明卒以强。” 先生在这里表述心迹,要效法前秦十六国时期的宰相王猛,“莫不于吏兢兢”。王猛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他辅佐宣昭皇帝苻坚18年,在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在吏治方面,要学习张江陵,张江陵即明宰相张居正,因其为湖北江陵人,故称之为“张江陵”。
监利在历史上受长江的恩赐甚为丰厚,然而遭长江之祸患也极为严重。清同治版《监利县志》载:“江之利在蜀,江之患乃在楚。楚之江患,荆郡其首也,监利又荆郡之最也。”江堤溃塌,洪水泛滥,治洪是监利有史以来的重大政务和民心工程。先生自上任知县期间,治理洪泛,呕心为政,用心亲民。先生著述中曰:“监故繁区。水利堤防甲天下。”先生到任之前,对监利县情早已“做了功课”,任前了记于心。据同治十一年的《监利县志·艺文志》载:“……城圮而濠堙,圮者当缮缉,而堙者未利导……滨江居民鲜少,城中潦水没胫。”由此可见,在监利历史上,累累洪泛,“滨江居民鲜少,城中潦水没胫”,给人民带来的是家破人亡的灾难。不妨读先生一段记述:“抑伏思之。卑职自到监利。即图报称。于地方利弊诸大端。无不屏名务实。抑强扶弱。黾勉弗遑。大水之后。长江堤四百里。无款筹垫。冐谤改章。一年修复螺山一闸……内河堤百里。弊溃重修。”这是一段十分感人的记述,深动的表露了先生“无不屏名务实。抑强扶弱”、“弊溃重修”的明志决心。笔者以凝注的目光,抚摸百年前的文字。因了文字,有缘“邂逅”先生,此刻,迪楚先生恍惚于眼前,笔者深感这是先生揣民于心,自然流露于笔端的自我写照。从文字里,笔者读出了一位勤政为民、爱民,为官清正的旧制时代的“循吏”形象。
再读先生写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上述府道和朝廷奏章中的二段文字:
其一、“监利外江内襄。中贯里河。堤工之繁。冠天下州县。江堤长四百里。官督民修。雇南夫工筑……监利古之梦泽。洪湖饱其东。里河下潴洪湖。青滩一口。入江不鬯。”
其二、“钱粮征收。除四十年积弊。克己奉公。成效昭著。轻重缓急。费极经权。事事厯规久远。从未敢张皇见功……而卑职外欠杂款公亏四千余金。”“两年在任。丁冬漕尾接事。巳夏漕前交卸。中闲下忙一次。所有余平几何。入少出多。毫无隐遁。告贷无路。糜体何裨。且一蹶之后。”
笔者捧读这百年前的文字,深感字字千钧。“堤工之繁。冠天下州县。江堤长四百里”。在那个筑堤全靠人力的年代,要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且朝廷赈灾银两款项远远不足,毫无保障,实在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百万人之众的一县之首,可想象先生治洪筑堤委实之艰难。
先生在“堤防”一节中又写道:“丁酉(1897年)夏江大水。几复酿案。堤遭冲塌。险处不能走马。恒前令以是呕血。卑职到任。拟办冬工。须筹垫二万缗。分文无措。惊忧成疾。采邑人王柏心胡大任遗法。”此段中提及的王伯心和胡大任均为监利人。王柏心为晚清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进士出身,后无心仕途,辞官还乡,著有《导江三议》一书,其对江河治理颇有研究,集中论述了治水思想和治江策略。胡大任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曾先后任山东布政使、河南按察使。先生虚心借鉴学习前贤的执政和治洪经验。“垫二万缗”、“惊忧成疾”,先生为民拳拳之心,天地可证。
这是先生写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的几段文字。在这里,先生以十分沉重的心情写道:“祸福利害之说。尤非所计。以为既受职任。得尽一分心膂。或有一分裨益”;“公私亏累万余金。茫无着落。致亏有由。非关浪掷”;“祖年八十。父年六十。自其学宦。便己高筑债台。世代乡居为农。亲见所生中第服官。诚若不世荣幸。八年出仕。尚无禄养回家。”笔者阅读中,无不动容。默读先生遗稿,字字句句,动感心肺,景仰有加。
“八年出仕。尚无禄养回家。”奉禄哪去了?“公私亏累万余金。茫无着落。”原来“奉禄”用于填补防洪筑堤,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工资拿去用作修江防河道和堤坝去了。
先生体恤民生,“奉禄”筑堤,不愧一任知县,一代“循吏”。
(四)
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月丁丑朔”的《清实录光绪朝实录》中记载:“监利县知县罗迪楚……文理尚优。著以教职归部铨选。现月。上诣仪鸾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乙巳皆如之。”这里的所谓“现月”,即为“己亥六月丁丑朔”。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月”,其实,先生在任监利知县也就两个年头,准确说仅一年零两个月。
(罗迪楚手迹)
何以在任知县仅年余,不得而知。不过从先生著述和朝廷“文理尚优。著以教职归部铨选”看,或许朝廷认为先生更适合的还是翰林或内阁中书职为佳。
先生回京后的情形,在清末民初那个风雨飘摇,改朝换代的乱世年代,已无从知晓。不过,即使如此,笔者从散乱的历史文献中,仍寻觅得一些先生留痕于时光中的一些踪迹。那还是早在外放知县前,先生进士及第后的第3年任内阁中书或翰林期间,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便与同为犍为人,时任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的万正常和时任刑部郎中的汪士杰等四人,参与了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联名上书”。这一行动,史称戊戌变法或称百日维新运动,又称“公车上书”,这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运动开端的政治运动。由此可看出,早年,还在先生方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时代也就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希望变法图强,作为邑人先贤,值得后人怀念、景仰。
读先生著述和书稿,与先生神交,深感先生儒学之渊博,堪称大雅。
清末自民国初年,史料考证,迪楚先生一直活动于北京。
史料记载,先生积极参与了成立于宣统三年(1911 年)三月的“帝国宪政实进会”。“帝国宪政实进会”是清末中国首批合法政党之一,会员近200人,遍及20个省份及八旗人士。该会由杨寿枏、劳乃宣、吴士鉴等数十人组建,推陈宝琛为会长,总会于京师,设分会于各省,设支会于府、厅、州、县。“帝国宪政实进会”,从其领导层而言,以“资政院钦选议员居多数”。在日本人宗方小太郎所著《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和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均表明“帝国宪政实进会”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
迪楚先生参加“宪政实进会”,与曾为清廷要员的陈宝琛关系直接。时首任“宪政实进会”会长的陈宝琛,清光绪、宣统朝官至正红旗汉军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宠信。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陈宝琛富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该会《帝国宪政实进会政纲》,可见1911年10月18日《大公报》。迪楚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历史背景下,能参加这样由陈宝琛进步人士任会长的进步性质的“帝国宪政实进会”,足可见先生的政治主张和气节。
参加“帝国宪政实进会”者,四川除有迪楚先生外,还有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有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杜德舆;有袭荫任职云骑尉历保花翎三品衔商部郎中、四川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的吴桐林;有涪陵人的光绪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的施愚;还有南溪县人,清末中书科中书,宣统元年当选四川咨议局议员的董清峻,以及成都人,前清秀才、四川绅班法政学堂毕业的李时品等人。这足以证明,先生民国初年仍活跃于北京,那时先生应在50岁左右的“半百”之年。
罗迪楚在北京参加的第二个重要组织活动,就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组织,即“中国回教俱进会”。历史资料显示,他自始至终参加了该会的筹备至成立。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号角,不仅激荡了回族人,也震撼了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民族的民众百姓,他们同回族人一样纷纷组织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了一个社团纷拥的氛围。当时对该会两次关于筹备会议的报纸资料可证,一次是《北京新报》的报道:“前天(指1912年5月15日),西单牌楼清真寺开回教俱进会”;另一次是《正宗爱国报》(1912年5月30日)的报道:“清真教人于日前借花儿市第五学堂开茶话会,推举干事。”
先生与其时众多十分显赫,影响十分重要的人物一道参加了“回教俱进会”的筹备成立,如段祺瑞、蔡元培、彭允彝、殷汝骊、刘揆一、哈汉章、谭延闿、黄兴、赵秉均等。
1912年7月7日,中国回教俱进会正式成立,会址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清真寺。这天,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清真寺人声鼎沸,刚刚摆脱了封建桎梏的中国回族人,从京城,从全国各地,向这里聚拢,参加这个回族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集会。据《正宗爱国报》报道:“昨日回教俱进会,借花儿市礼拜寺,开成立大会。”“回教俱进会”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回族文化团体,但是,它却显示了民族团结精神,大家推举了“赞成人”名单共50人,包括了当时“临时政府”各部的首脑、要员和远在边关的将领,以及地区首领,不仅有回族,还有汉族、蒙古族、满族等,这个多民族集合的“赞成人”名单,罗迪楚为其中之一。为此,笔者认为对迪楚先生清末民初在北京的踪迹,对他晚年的政治活动、在京城的社会影响和归宿有四点思考:其一、1912年,迪楚先生其时51岁,年过半百,仍热心社会活动;其二、历史资料显示,先生时属“临时政府”各部的首脑、要员;其三、先生是当时为社会认可的“知名人士”;四、先生至少在上世纪的1920甚至1930代仍在世;五、先生谢世临终地应在北京;六、北京距离犍为路途遥远,无交通通讯,且处在那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必然联系中断,故邑人和即使先生龙孔罗氏家族对他晚年也一无所知,在他家乡一带社会中一直有他“下落不明”的传说。
迪楚先生晚年仍关心时事政治,热心当时的进步活动,先后参加社会进步性质组织的“宪政实进会”和“中国回教俱进会”,特别作为“中国回教俱进会”一员,迪楚先生为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做出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
(五)
先生在他的著述中,有很多政体、吏治之道的论述,被至今不少学者、专家论述、引用。
罗迪楚在其所著《停琴余牍》的2万余字中,对监利的理政、民俗、学校、治匪、保甲善政,词讼新张……所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清末民初政权管理、政情民俗的宝贵史料性著述。
罗迪楚在《新疆政见》中云:“新疆自准部用兵,分南北两道,南军由关陇,北军由蒙古及草地,而商路亦遂因之。南商川、湖、江、豫、晋、陕,由甘肃出嘉峪关至新疆古城;北商奉、直、晋由张家口、归化城,专行草地,所谓山后买卖路,亦至新疆古城。”“南商运销湖南安化之茶”,故称“湖茶”;“北道运销湖北羊楼洞之茶,在羊楼洞、汉口制造,改称晋茶”。先生著述中对新疆的政治、军事,特别对当时新疆的经济、茶务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罗迪楚著:《新疆政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蒙古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的蔡家艺先生在《清代新疆茶务探微》论文中,前后有4处原文引用自迪楚先生《新疆政见·新疆茶务说略》”著作,以迪楚先生的论述支撑其“清代新疆茶务发展述略”论文的观点。
在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2005年撰写的《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论文中,直接引述迪楚先生《停琴余牍·词讼》著作中论点为论据。邓建鹏先生在文中这样阐述道:“尽管偶有官员对讼师的某些行为显示有限的宽容,如晚清于湖北省监利县任官的罗迪楚认为:‘不拏讼棍,以拏获无据不能办之,反生技节。不如听其作词,且苟其词气清明,亦可为伸冤。惟阅词时细心详察,内烁者不准,诬者反究。’(《停琴余牍》,光绪庚子年刊本)不过,这种对讼师的有限宽容在整个清代官员群体中极为罕见。”邓建鹏教授特别肯定了罗迪楚判案的“公正”和“实事求实”,作了“在整个清代官员群体中极为罕见”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成崇德先生撰写的《清代西部开发》一书中写道:新疆工矿资源丰富,但因经济落后,百利未兴,反遭列强掠夺。当时已有人(指罗迪楚)看到:“原料通商,中国之大病,新疆尤忌。内地运出诸货,皆新疆物产所有,而质且加胜。产胜而工非讲,徒运内货出售,道远既费不资,商家获利,又将现银分漏,疆财所以日空,俄人赚我原料运去,制成而返,更以重价售我,财漏盖不可支。故商务一提,急宜讲求工政,以实其后。”(罗迪楚:《新疆政见》光绪三十二年) 。而在学者冯晓光《青米砖茶在新疆》一文中直接多处引用道:“罗迪楚《新疆政见》云:‘新疆自准部用兵,分南北两道,南军由关陇,北军由蒙古及草地,而商路亦遂因之。南商川、湖、江、豫、晋、陕,由甘肃出嘉峪关至新疆古城;北商奉、直、晋由张家口、归化城,专行草地,所谓山后买卖路,亦至新疆古城。’‘南商运销湖南安化之茶’,故称‘湖茶’;‘北道运销湖北羊楼洞之茶,在羊楼洞、汉口制造,改称晋茶’”。在该文中,作者洋洋洒洒前后引用了迪楚先生原文140多字,足见迪楚先生“精论”不凡,为今人称道。
就以笔者有限的资料来源所见,近代学者专家在研究清末新疆经济开发和法学方面的著述论作中,常会有引用罗迪楚《新疆政见》和《停琴余牍》著作中的文字和论述。
(六)
迪楚先生后半生正处于王朝更迭,改朝换代的交替时代,笔者查遍所能找到的资料,包括与北京以及和先生曾任职过的今湖北省监利县有关人士均有过联系,遗憾的是连先生最终定居何地,卒于何年何月仍不得而知,不能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还得感谢先生为后人留下著作,也幸得清末有关档案资料和当今学者文论著述中对先生学术研究中提供的信息,让笔者该文的内容得到了丰富。
罗迪楚,一位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以你儒者风范,留下不朽著作和文字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先生早已远离红尘,让今人唯有循着你的著述了解你,熟悉你,让更多——特别是犍为家乡人认识了先生。
期待先生英灵回家,看看你曾魂牵梦萦的“嘉阳七蜀”——家乡犍为的巨大变化。
一代循吏形象,留在犍为历史的天空,我望见那果晶亮晶亮的小星星,默念着先生!
迪楚先生,魂兮,归来兮!
相关链接:湖北监利县知县罗迪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