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同济军工”第二故乡李庄罗家祠

“同济军工”第二故乡李庄罗家祠堂
    ──李庄:“红色娘子军”前传

转自:宜宾传媒网http://www.luos.org

  罗家祠同济兵工学子:
  “工装换戎装,抗战去从军!”
  罗家祠未来红色影星: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中国李庄#向前进,向西进!抗战的责任大,同济的国仇深!
  《李庄同济大学纪念碑》:“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
  日本侵略军为何追炸同济大学?因为同济工学院称为中国“军工黄埔”——“十军工,九同济”蜚声抗日兵工战线!中国军队抗战主力武器“中正式步枪”即出自“同济系”。
  试问“抗大”哪家强?北有延安“抗日军政”,南有李庄“同济军工”。长江之滨,集合着一群民族抗战的学子莘莘。
  李庄乡绅群32人集体签名上书宜宾专员:“盖安定同大,即间接增强国家力量!” 罗南陔先生慷慨腾出罗家祠堂,无偿安置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战时主要为各大兵工厂培养输送高级技工的“同济高职”。


同济大学原创舞台剧《从军志愿书》

  李庄罗家祠“抗战芳华”再现同济舞台—— 一台名为《从军志愿书》的原创音乐短剧,重现同济高职学子投笔从戎的燃情岁月。
  而时任同济高职校校长就是祝希娟的父亲祝元青,三岁时随父母到李庄的“小琼花”在此度过抗战童年。
  罗家祠不仅培养“兵工好男儿”,而且启蒙了“红色娘子军”。

  “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同济大学》: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同济校园遭到日军毁灭性轰炸,被夷为一片废墟。同大从吴淞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和吉安,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宜宾李庄,辗转九省,行程万余公里,史称“同济长征”。
  一部名为《山河行过》的纪录电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教育史上的壮丽史诗。正是在“同济长征”途中的江西赣州,同济工学院教授祝元青的小女儿祝希娟诞生在“红色故都”赣州。位于赣州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瑞金和于都两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出生在“长征源”的祝希娟由此结下“红色缘”:襁褓中的“红婴”随同济一路长征向西,筚路蓝褛,颠沛流离,最后于1940年秋安定于革命老区南溪县李庄镇。
  1928年春发生的江西“赣南农暴”以及四川“南溪农暴”,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全国的贯彻执行。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的总方针。随后在党领导下开展的赣南农民武装斗争,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赣州18县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而由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的“南溪农暴”,则是四川工农武装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


电影《红色娘子军》海报

  生在红都,长在红庄,走向红色中国的祝希娟“不爱红妆爱武装”,于1961年以红色武装形象主演《红色娘子军》,成就一部红色经典,成为一代中国红星。
  纪念红史百年:“寻红”李庄古镇——同济大学“第二故乡”;寻访“小琼花”童年福地——李庄罗家祠堂。
  这一张婚礼照片拍摄于1946年4月——李庄乡绅罗南陔的七女儿罗蔤芬与洪蔚德(李庄同济大学毕业生)结婚典礼现场。左下角露一小脸的小女孩即为8岁花童祝希娟,右下角小男孩为李庄学人董作宾的小儿子董兴。


8岁祝希娟(左下)在李庄乡绅罗南陔七女儿婚礼上当花童(1946)(阚文咏 供图)

  多么天真烂漫的“小琼花”,这枚在红军“长征源”落地的红色种子,长大后真的“修成红果”,凭一部“红片”红透中国。再看看15年后祝希娟主演《红色娘子军》的第一个镜头:这个从南府逃跑的“女奴丫头”吴琼花多么苦大仇深,大导演谢晋真是选对了一位“复仇女神”。


影片《红色娘子军》吴琼花逃出南府

  “红旗卷起农奴戟”——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讲述了1930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农民革命武装“打土豪杀恶霸”的英雄故事。而1928年春的“川南农暴”则是一群“纯爷们”的壮举——川男农暴!


“南溪农民暴动”纪念雕塑

  冥冥之中,祝希娟与两地“红色农暴”产生了横向联系:童年生活地有“红庄故事”,青年事业地拍“红色影片”。从川南红庄到海南红片——正如毛泽东名言“革命就是暴动!”
  这张婚礼照片奇巧的是:新郎正是“南溪农暴第一枪”的现场目击者——17年前的一天,位于李庄蛮洞湾的洪蔚德家(当时8岁,其父洪汉宗为南溪县团练局局长)正在宴请宾客,突然间一群农暴队员手执土枪刀矛闯入洪家大院,打响了“怒杀豪绅第一枪”……而照片上这位“小琼花”,16年后真就在红片中打响了“南府复仇第一枪”!冥冥之中真是太有戏剧性:
  生在红都,在生命中播下“未来红运”的种子;
  长在红庄,在照片中埋下“农暴红片”的伏笔。


李庄蛮洞湾洪家老屋

  关于洪蔚德的身世,在阚文咏女士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李庄深巷里》(载《当代》杂志2018年4月号)有所记述:遭遇家庭变故的洪蔚德在乡绅罗南陔的照顾下长大成才,战时考入李庄同济大学土木系,曾在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实习,毕业后被派往梁平特种机场工作,为抗战盟军服务。抗战胜利后回到李庄(后进入南溪县建设局),成为罗南陔的七女婿,于是便有了这张与“未来红星”同框的婚礼画面。
  闲话民史,书归“正史”:了解南溪红区,知史红色李庄。”
  1928年初,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春荒暴动行动大纲》。《大纲》颁布的32条口号之一:“消灭军阀、豪绅及一切反革命派!”


《宜宾地区党史资料》南溪农民暴动特刊

  据《宜宾地区党史资料》1988年第一期《南溪农暴综述》:1926年夏,南溪早期中共党员李立之在自己家中主持召开党员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南溪县支部。另据《民国南溪大事记》:“民国16年(1927年)初,成立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联合的南溪县党部(上党部),同时成立李庄分部”。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就是罗南陔任国民党(左派)李庄区党部书记及罗氏“国共一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后来李立之的妹妹李实之,嫁给了罗南陔的五儿子罗莼芬,夫妻两人皆为中共党员。
  罗南陔的二儿子罗蔚芬于1926年在重庆中法大学(吴玉章与杨闇公创办的革命干部培训学校)求学,经副校长杨伯恺(成都十二桥烈士)介绍加入共产党。在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中,罗蔚芬为掩护同志撤退时背坠城墙身受重伤,造成下肢严重瘫痪。据《李庄镇志》:罗蔚芬回到李庄后,身残志坚,仍积极从事党的工作,罗家成为党团员秘密联系点。”


中共党员罗蔚芬(重庆中法大学学生、“三·三一”惨案受重伤)(阚文咏 供图)

  1927年秋天,在广州被国民党抓捕后脱逃的黄埔军校中共党员洪默深潜回李庄老家,担任帅家沟党支部书记,成为南溪农民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
  1928年初,在全县已建立14个乡镇农民协会的基础上,南溪县农民协会于2月8日在宋家乡川主庙正式成立,县委委员兼李庄区委书记张守恒当选为主席。南溪各地普遍传唱一首民谣:“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快些扩大队伍,快些扩大队伍,搞农暴,搞农暴”——预示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根据省委指示精神,中共川南特委于1928年1月在富顺三多寨召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川南暴动计划》,决定立即组织宜家、南溪两县联合暴动。
  南溪县委决定由张守恒(北平中国大学入党)、赵之祥(武汉黄埔分校入党)、洪默深(黄埔军校入党)三人具体负责。2月份在李庄天主堂秘密召开农暴军事会议,制定了行动方案,任命了各片区指挥人员,起义队伍统一命名为“川南工农革命军”。暴动总指挥部设在牟坪镇,长江南岸指挥部设在李庄东岳庙内。


“南溪农暴”李庄指挥部东岳庙

  临战前,由于宜宾“大塔农暴”流产给南溪带来不利影响,川南特委指派特委委员郑则龙担任南溪县委书记,任命特委委员(省委工运部长)曾君杰担任“川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赵之祥为副总指挥。1928年4月7日,各路农民军5000余人以牟坪、李庄、宋家为中心举行了武装暴动。
  据南溪县委党史办《南溪农暴综述》:“李庄蛮洞湾是南溪县团练局长洪汉宗(洪默深伯父)的老巢。洪默深常对农协会员们说:“一旦暴动,首先就从我家开刀!”他的革命活动被伯父洪汉宗察觉,于是将其诓骗到县城加以软禁(意在阻止并加以保护)。不料此举反而成了暴动的导火索,4月7日上午,数十人农民起义军突然袭击蛮洞湾洪家大院,枪杀了洪汉宗的父亲洪辉廷和儿子洪丕德,收缴了洪家全部枪支,席卷全县的农民暴动就此打响第一枪。
  这次南溪农暴与军阀镇压都相当惨烈:起义队伍首先拿洪汉宗的父亲与儿子祭旗;牟坪团练中队长张安国之父、叔、兄数人当场毙命;临仙乡团总顾贡山和师爷顾保之拒不缴枪被当场镇压;宋家山民团中队长李安廷(共产党员)施计巧杀大队长李俊辉,宣布民团起义……
  四川军阀刘文辉获悉南溪农民起义,急派宜宾和泸州驻军赶来镇压。总指挥曾君杰及胡明鑫、胡明汉等负伤被捕,被杀害于牟坪场口。农民军攻打李庄时,与刘文辉24军从宜宾增援的两个正规连遭遇,伤亡惨重,被迫撤转。剩余部分农民军被围困在龙船寺,弹尽粮绝全部溃散,“南溪农暴”经过一周鏖战终告失败,共有百余名农暴队员在战斗中牺牲。


1988年部分健在的“南溪农暴”队员合影

  遭到通辑追捕的李立之、张守恒、洪默深等一批党员骨干,通过上级组织转移到外地继续从事党的工作。面对李庄党团组织成员或牺牲或外走的离散状况,板栗坳党支部书记张九一秘密潜回李庄进行组织清理,为被捕获救后隐藏在乡下的罗蔚芬接上了党的关系。据《李庄镇志》记载:“1928年春南溪农民暴动时,罗蔚芬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给予的情报传递任务。”
  中共川南特委原定举行宜、南联合农暴,由于宜宾县走漏风声导致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结果由南溪县独立举行农民起义。其筹备工作主要在李庄秘密进行,而罗家羊街8号作为地下党联络点,罗蔚芬负责的情报工作及罗家的有效掩护,为南溪农暴创造成了有利条件。《李庄镇志》记载:“罗南陔与中共地下党有秘密交往,暗中资助款项等。南溪农暴时,40多位地下党员在李庄集体宣誓,地点就在罗家……”


李庄“羊街8号”已消失(原位于平房处)

  南溪县党史办认为:“南溪农暴”是我党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农民武装斗争。虽然遭到镇压而失败,但为中共领导的四川工农武装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据《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一卷):“李庄蛮洞湾的一声枪响,是四川境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
  李庄:“红色娘子军”前传——既指“琼花”童年,也指李庄“红暴”。所谓“三岁看老,七岁看大”——正是红庄环境熏染了这朵“小琼花”。祝希娟于1944年在李庄私立益德小学上学,这所小学校可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延续了李庄文脉,一是接续了李庄红史。其校址原为桓侯宫(张飞庙),由张访琴任校长(上海法政大学毕业,1942年创办李庄宪群中学),承载了李庄乡绅崇文尚义的优良优统。抗战时期,重建的中共李庄特别支部就设在益德小学。
  中共党史上两次“黄金发展期”都是“国共合作”时期,这在李庄这个小镇上同样得到印证。然而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来之际,李庄早期党员骨干张守恒、洪默深等已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


革命烈士洪默深

  洪默深是洪蔚德的堂兄,1925年从江安中学考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系,1926年春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由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一二”政变中被捕后囚于虎门船上,乘黑夜潜水逃回李庄,任李庄区委委员兼帅家沟党支部书记。1928年春参与制订“农暴计划”并负责指挥北岸农民暴动。起义失败后经上级组织安排,先后在自贡、内江、绵竹等地从事党的领导工作。
  由于川西地下党策动的“广汉兵变”失败,被通辑的洪默深于1933年底潜回李庄,还在罗蔚芬养伤的李庄期来农场小住几日。两位年轻的地下党员彻夜长谈,准备迎接更严峻的革命斗争,不料两人一别竟成永诀。在阚文咏《李庄深巷里》的描述中,当洪默深化装成买烟土的商人离开期来农场,准备从李庄乘船南下时,被县团练局眼线发现被捕。经受严刑拷打,仍然坚贞不屈。同年12月5日,洪默深在县城西门刑场上被杀害时,表现出《红色娘子军》中党代表洪常青一样的英雄气慨,大气凛然,壮烈就义!


“党代表”洪常青英勇就义(剧照)

  1934年5月,张守恒奉省委指派担任中共邛崃县委书记(兼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组建“川康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同年11月不幸被捕,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邛崃平浇坝。
  在“国共内战”中损失严重的南溪党组织,抗战时期在宜宾中心县委(原川南特委)的领导下得到了重建。如果说大革命时期张守恒等党团骨干以李庄小学为掩护,那么抗战时期重建的李庄党组织则以益德小学为依托。

  周懋庸《李庄歌》:“佛堂古庙读书声,李庄山水护国魂……”
  1938年春,中共党员张大经(李庄人)受宜宾党组织指派回到益德小学任教并开展党的工作。他从该校“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中培养吸收了十余人入党,组建了中共李庄特别支部委员会(张大经担任特支书记)。


宜宾李庄古镇


  实际上论资历张大经属于李庄坝“红一代”:1917年考入宜宾明德中学,1919年进入川南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由郑佑之介绍入党。1927年10月任宜宾县委委员,宜宾“农暴”流产后参加南溪“农暴”。失败后到成都省委机关工作,任机关印刷厂党支部书记。从1938年起,张大经先后担任李庄益德小学教务长和桂轮中学(战后由李庄乡绅邓云陔、罗南陔等创办)校长。解放后任李庄区委书记、南溪县委秘书、泸州图书馆馆长。这位一生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大难不死的“老革命”,最后却“献身”文化大革命——1966年在书写“主席语录”时不慎从高处跌落摔死,结局令人唏嘘。
  回到抗战李庄:战时迁到李庄的省立宜宾中学于1940年初建立了党支部,同济大学附中1942年成立了党小组,两所中学党组织接受中共宜宾中心县委领导。


李庄同济大学总部禹王宫

  关于李庄同济大学的党组织,据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从宜宾到上海的中共同济大学地下组织》一文:“1941年暑假,中共同济地下组织重新建立了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随着部分新党员的加盟及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外围组织“同济秘密小组”的成立,同济学生中的进步思想和力量重新集聚成长。”
  战时李庄古镇一时成为新兴的超级文化社区,李庄的大中小学师生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办社团、编刊物、出壁报、演活报剧、唱抗日歌曲、贴抗战标语……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文化气氛,极大地鼓舞了李庄民众士气。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评价说:“人民爱国之心的发动,大后方的社会稳定与资源支撑,是中国赢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决定力量。”


李庄同济大学学生编印的歌本

  小祝希娟战时在李庄益德小学开蒙启智,从小受到抗战文化氛围(同济大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十分丰富)的熏陶。这位未来演艺红星还在李庄上了第一堂戏剧启蒙课:“我一生中第一次看话剧就是在李庄禹王宫戏台上,演员是同济大学的学生,演出剧目是曹禺的《雷雨》,我记得很清楚。”
  1946年同济大学离开李庄时,学生艺术团演出话剧《雷雨》与父老乡亲告别。1952年,还在上海念初中的祝希娟参演了由赵丹执导的电影《为孩子们祝福》。1957年,祝希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0年从上戏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1961年凭借《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5年3月祝希娟重访李庄(左照环陪同)

  “长亭外,古道边”——离别六十年。2005年3月14日,祝希娟重访李庄忆童年。“天之涯,海之角”——重逢髦耋年:2005年6月2日,100余位同大老校友相聚“第二故乡”,参加李庄同济纪念碑及同济纪念广场落成典礼。当天晚上,同大学生艺术团再次在李庄演出话剧《雷雨》,纪念60年前李庄与同济“雷雨同舟,抗战共济!”
  2017年5月,为纪念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献演的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由同大演艺传媒学院师生创编),是一部展现同济校史的“交响乐”,是一部讲述同济校友的“英雄谱”,是一部凝聚同济情怀的“抒情诗”。八幕场景中用了两幕再现“李庄同济”的峥嵘岁月:


同济大学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

  第三场:李庄浓情——李庄接纳了漂泊的同济,佛庙改作了教室,祠堂变成了课堂,为同济学子安放下平静的书桌。这一幕通过对“罗老”这位开明士绅的艺术特写,展现了李庄人在国难之际鼎力襄助同大的大义之举。
  第四场:报国泣血——西南狼烟起:“一寸山河一寸血”;祖国在召唤:“十万青年十万兵!”民国政府紧急征召大中专学生组建青年志愿军,同济全校总人数2400人,有近700人积极报名参军,经过体检共有364人应征入伍(编入泸州203师),报名人数和参军人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第四场中的情景片断《从军志愿书》根据同济高职学生彭垂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演绎,再现了一代同济学子抗战报国的青春风采。


同济大学原创舞台剧《从军志愿书》剧照

  《从军志愿书》还被同济学生艺术团单独编创成一台音乐短剧公演,彭垂慈的铿锵誓言被改编成歌曲演唱。著名作曲家彭程说,他是含着热泪为《从军志愿书》谱曲的。该剧于2018年12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大学生文艺汇演”,感动了现场观看演出的新一代大学生。
  而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李庄罗家祠堂:1944年11月1日,同济高职学生彭垂慈向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递交了一份长达千余字的“参军誓言”:“我们应脱弃工服,换上戎装!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在生与死的战斗中认识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
  激情再现70年前抗战李庄的感人一幕,这份发黄的《从军志愿书》原件现保存在同济大学档案馆。“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真是冥冥之中天人感应,江之头江之尾遥相呼应:就在《从军志愿书》故事发生地李庄罗家祠堂,一件被埋没70年的珍贵文物原件于2018年3月被重新发现——这就是“同济大学感谢罗南陔牌匾”(简称“谢罗匾”)。


同济大学感谢罗南陔牌匾

  这件抗战文物的发现,揭开了战时同济高职在李庄罗家祠的一段光荣校史,其中就包括《从军志愿书》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大谢罗匾”重光,《从军志愿书》重现,两相呼应,交相辉光。与此同时,祝氏父女与罗家祠堂的一段因缘也打开尘封,被传为佳话。

  《成都商报》2018年4月1日首发消息,标题为《宜宾发现“同济大学附高职校感赠罗南陔”珍贵木匾》。
  报道称:“罗南陔的外孙逯弘捷近日从北京到李庄罗家祠堂祭祖(陪同者有宜宾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廖建麒和翠屏区陈塘关社区书记李传才),当地村民何祥祖、何友均兄弟向逯先生一行展示了一块蒙尘积垢的民国木匾。经何友均当场擦洗并由逯弘捷辨识内容,发现正是70年前同济大学赠给外公罗南陔的一块楠木烫金“铭谢匾”,于是当即将此重大发现通过有关人士报告宜宾市文物部门。3月29日,宜宾市博物院工作人员赶赴李庄镇沿江村,接收由何氏兄弟捐献的这件珍贵文物并永久收藏(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罗南陔外孙逯弘捷辨识牌匾文字内容 (廖建麒 摄)

  “谢罗匾”对李庄乡绅领袖罗南陔支持同济大学的义举深表感谢:“始入川,而李庄巨宅足以应学校之需要者,征用尽矣。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高职师生始克弦诵不辍,谊至深厚也。”
  此由表明,当时李庄镇上已无更多房屋可供安排,罗南陔便将离镇四公里的罗家祠堂无偿提供给同大高职使用。后来建成新校舍搬离时,高职校长祝元青请同大校长徐诵明撰文致谢:“祝君请于诵明曰:高职借用罗公祠时历两稔,深感隆情,今当迁离,乞为文以资纪念。”于是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徐诵明亲笔撰写了“谢罗匾”匾文:


李庄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

  “……诵明不文,又焉得不彰其行以为世劝,固不仅对其协助本大学之贤劳敬致,私人之申谢已也。是为记。”李庄新发现的“谢罗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引起宜宾市与同济大学校方高度重视。2018年4月11日,“同济大学李庄徐祝罗木匾”学术座谈会在宜宾举行,出现了双方后人再续李庄前缘“第二次握手”的动人场面。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徐诵明外孙徐冬冬在会上发言:“这件珍贵木匾重现李庄,为同济大学和宜宾地方研究文化抗战史提供了新的重要文献。”
  与李庄有着“学缘+血缘”双重关系的罗南陔外孙逯弘捷先生说:“这块铭记李庄历史贡献的宝贵物证,将为宜宾李庄在新时代再创辉煌注入文化自信。”


“谢罗匾”座谈会再续“李庄同济”前缘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表示:“这件珍贵文物在同大校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作为李庄文化抗战史研究和宣传的主要推动者,宜宾市政协原主席葛燎原说,“同济大学这块铭谢匾不仅是赠给罗家的,而是赠给整个李庄镇的。”
  2018年深秋,笔者再访李庄,走进发现“谢罗匾”的罗家祠堂。正如林徽因《十一月的小村》:“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
  “李庄为蜀南巨镇,山川明秀,人文鼎盛……罗公祠距镇约四公里,滨江背山,风景清丽,堂屋庄严,宇舍轩敞……”这是徐诵明校长在“谢罗匾”中对李庄镇与罗家祠的赞美。然而当笔者实地寻访罗家祠旧址时,眼见这座曾经“宇舍轩敞”的庄严堂屋已面目全非破败不堪。刚从外地打工回家的何友均,向笔者讲述了这块“老物件”的来龙去脉:


李庄罗家祠堂现状

  罗家祠堂在土改时被政府没收分给当地村民居住,这块匾就是当年何父从堂屋取回来的。后因何家兄弟分家搭建偏房时用作门板,且被劈掉小部分。后来又取下来当作床板、乘凉板,还差点被何母劈毁当柴烧。何友均指着大哥家的柴房说,当时就是从煤堆里取出这块木匾让逯先生一行查看辨认的。
  “我高职师生以抗战胜利行将复员沪滨,万里之东,必有长忆罗祠风月而悠然兴感者矣。”该牌匾由同济高职校长祝元青书写,整匾采用楷书雕刻烫金,字体刚正淳厚,颇具颜风柳骨,是研究民国书法及匾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由于木匾右部已被人为劈凿,失去题额和上款,第一列文字也有部分缺损,完整可辨者共358字。另刻有印章4枚:撰文者徐诵明本名,字“轼游”;书写者同大高职校长祝元青本名,字“逊蓝”。


同济高职校长祝元青夫妇在李庄

  这块“谢罗匾”尚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正如作者阿来所讲:李庄乡绅们的故事,或许还有很多湮灭在政治运动或漫长时光中,还需要深入挖掘。讲李庄故事一定是双向的,只有将学术大师与开明乡绅双方的故事都讲充分了,才是一个更真实、更完整、更有意义的李庄故事。“抗战李庄”不只是因为偶然性的地理外因,而是有着必然性的文化内因,可以说是李庄自身积淀的传统文化使然。总之,李庄文化是传统社会中两个最有影响力的阶层——士人与乡绅的美妙融合。
  同济“谢罗匾”称李庄“人文鼎盛”,并赞誉罗氏世族热心公益慈善:“集成公讳其柏,一乡硕望。咸丰初,助饷练团,保民卫里,济贫赒急,兴学育才,遗泽至今尤为李庄人士所乐道。南陔先生热心教育,协助地方,尤足以继绍祖德而光耀罗氏也。”


李庄乡绅罗南陔“十六字电文”

  成语“义薄云天”中的“薄”字为接近,形容有情有义有如天高。《宋书·谢灵运传》:“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意为将赞美言辞铭刻于钟鼎石碑, 崇高情义直至天空。同济“谢罗匾”就是这样的“英辞所镂”,而在央视大型人文电视片《记住乡愁》系列篇中,李庄一集的题目正是“义字当先”。
  常言“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五常”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正如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与央视记者的对话:战时李庄接纳同济大学和中央学术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义气”,而是充满中华正气的“民族大义”!

  李庄无战事——同济有兵工;
  抗战大后方——民气大支撑!
  罗家祠堂“抗战文物”的背后正是“同济兵工”。
  据同济大学宣传部部长朱大章《“十军工,九同济”一说始于抗战》:“同济机械系部分教授同时兼任兵工署工程师,在李庄给合教学秘密研制武器。如精密机械仪器领域泰斗级人物蔡其恕教授,当时从事火炮武器研究;中国现代光学先驱彭明经教授,主要从事炮瞄装置研究。同大机械系1941—1943年毕业的153名学生,去兵工厂工作的就达105人。而同济高职机械科的毕业生,70%以上输送到各大兵工厂。”这段话表明:李庄东岳庙(同济工学院)与罗家祠(同大附高职),正是战时培养军工人才的“讲武堂”。


战时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近千名军工人才

  另据同济大学档案馆《抗战烽火中的同济大学》:“整个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军工人才。”
  同济高职的前身是1915年设立的“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学校”。据1934年同济大学编印的《毕业同学录》(1932年以前毕业),从事军事军工的46位同济校友(不完全名单,多位担任兵工署与兵工厂高管,授少将军衔),其中有17人毕业于同济高职,且有11人都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德国军事顾问处担任编译。
  据军工史料,军政部兵工署所有文件图表一律采用中文和德文双语编译印发,可见“同济系”德文与机械“双料人才”的工作性质与人才价值。鉴于同济毕业生到军事军工单位工作(包括兵工厂)属于文职军人,因而李庄时期担任同济高职校长的祝元青具有军界背景:战时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编译官)回到母校担任工学院教授兼高职校长,以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准军事人才。


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同济高职学校

  “同济兵工,工以强兵”——这不仅是战时同济师生的自觉行动,更是国家赋予的抗战使命。据国民政府国防工业委员会1940年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兵工署等部门联合制定的《训练技术人员计划大纲》:计划在五年内训练技术员工10000人,其中技工7000人、中等技术人员2000人、工程师1000人。文件规定工程师和中等技术人员部分,由教育部指定国立大学及高职学校培养输送。这就是“校署合作”的战时背景,这就是“同济兵工”的国家使命。
  同济高职不仅是“兵工摇篮”,还造就了不少“红色英才”。2014年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9月30日)公布的“同济英烈人物榜”,20位英烈中就有7人毕业于同济高职:如曾任鄂豫皖根据地兵工厂厂长的中共党员朱觉烈士,打入日军机构传递情报跳楼牺牲的中共党员郑文道烈士,在沂蒙山区八路军枪械所英勇牺牲的中共党员郑香山烈士……


郑文道烈士(同济高职毕业生)

  在抗战中同济高职一直随本部同步西迁,当时的高职学生、百岁同大教授傅信祁老人(2019年去逝)亲历了西迁李庄的全过程。同济高职设有机械科和土木科两个专业(前者面向武器制造,后者面向兵工建设),傅信祁于1940年在土木科毕业后分配到昆明第52兵工厂筹建处,1943年考回李庄同大工学院土木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退休。傅信祁老人从83岁起开始学画画,所画内容主要是同济西迁所经之地的山水风光,其中就有一幅李庄山水图。


百岁同济教授傅信祁创作的《李庄山水图》

  由于同济高职比同大本部晚一年时间由昆明迁到李庄,鉴于镇上已无处安置,罗南陔便慷慨奉献出自家祠堂接纳兵工学子。具体践行了李庄乡绅群的集体共识:“盖安定同大,即间接增强国家力量。”
  为什么李庄同济大学参军抗战人数名列全国高校之首?因为前线战场正是“同济兵工”大可用武之地!同济高职学生彭垂慈在参军志愿书中写道:“前方将士英勇抗战,换来我们在大后方安全地完成学业。但我们感到惭愧,我们也有一腔热血!”
  2018年4月,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专门到李庄对“谢罗匾”相关情况进行考查,发表了题为《“同济大学李庄徐祝罗匾”背后的温情》的考查报告。“谢罗匾”不仅铭记了李庄乡绅的“真情”,同时见证了同济高职兵工学子的“激情”。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接受采访

  将罗家祠堂“抗战芳华”搬上舞台的《从军志愿书》,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戏剧类一等演,还参加了“强军梦?青春行”纪念建军90周年大学生国防教育专题展演活动,为这台原创音乐剧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正是当年李庄罗家祠堂这群激情燃烧的“兵工学子”——熏染了“小琼花”,预设了“娘子军”。正如宋祖英歌词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古有花木兰,今有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吴琼花扮演者祝希娟

  “小琼花”父亲祝元青——这位同济高职校长当年在罗家祠堂亲笔书丹“谢罗匾”。16年之后,祝希娟凭《红色娘子军》一炮走红荣冠首届“百花影后”。这枚“红色军功章”有青年祝希娟的一半,也有童年祝希娟的一半。
  兵工讲武堂,男儿当自强!罗家祠堂同济高职学子踊跃从军抗战,不仅熏陶了“小琼花”,同时鼓舞了房东罗南陔——送子上前线,一同打鬼子!1944年底日军进犯贵州独山,国家紧急征召“十万青年十万兵”,刚从同济附中毕业的罗南陔小儿子罗萼芬应征入伍。


李庄同济大学总部禹王宫(现慧光寺)

  1945年1月9日,李庄禹王宫,同济大学总部。364名同济青年在“大学教授从军第一人”杨宝林博士率领下,集结在此壮行出征!
  口号震天,歌声嘹亮!抗战名曲《毕业歌》响彻李庄上下,回荡长江之畔: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从“川南农暴”到“红色李庄”,这就是“红色娘子军”前传;
  从“罗家祠堂”到“男儿从军”,这就是“小琼花”抗战童年。


李庄同济大学纪念碑于2005年6月落成

  60年后,《李庄同济大学纪念碑》于2005年6月在李庄同济纪念广场隆重揭幕:
  “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

  来源:古城春晓(微信平台)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3766
日期:2021/6/2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贵州麻江罗氏臣公系谱序
下一篇:广西河池六墟街上一队罗氏家谱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