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坡头罗侯王庙会晋升省级“非遗”
作者:广发湛江 罗擎宇http://www.luos.org
今年2月下旬下发的《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粤府2012〔20〕号文)中,湛江坡头麻斜罗侯王庙会榜上有名,3月10日至3月14日“2012年祈福湛江大法会(平安大醮)暨麻斜罗侯王庙会”隆重举行,这既是湛江市的喜事,也是罗氏家族的盛事。
罗侯王庙座落于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的麻斜街道,俗称大王公,建于元朝末年﹙大约于公元1352年﹚,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据明代《吴川府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南海海域海盗盛行,活动猖獗,不但在海上为非作歹,还经常上岸抢劫杀人,沿海民众不堪其苦,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时任化洲路总管宋朝石城(今广东省廉江市)人罗郭佐和儿子四人罗震、罗奇、罗元珪、罗仕显(按:此处不确。据谱,郭佐子二:震、奇;奇生一子:玄珪;玄珪一子:仕显。一门父子、昆弟、季子孙五人相继殉节,故粤人称为“罗五节”云。),为了保民平安,率兵八万讨伐海寇,多次交战,于元至正二年(1342)在与海盗战斗中为国捐躯。元至正九年(1349)其幼子罗仕显与先锋、麻斜人张友明在海上追剿海盗,至海南澄迈海域全歼盗寇,但不幸壮烈牺牲。后人感于罗郭佐父子和张友明惠福于民,保家卫国英勇壮烈牺牲的事迹,立庙恭祀,奉尊罗郭佐为罗侯王,这便是罗侯王庙的由来。
罗郭佐一门忠烈,显灵庇佑一方百姓平安,受到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至今在这片大地上,仍旧流传有不少罗侯王的传说,千百年来“罗侯王真灵!”成了祈福求安者的众口之碑。据说,在1996年那起特大的台风中,曾有麻斜渔民的船被风刮到了海中央,渔民高声大呼“罗侯王”的名字,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渔船很快就被风送回了岸边,渔民安然无事,“在这次台风中,周边的地区都有事故发生,但是我们麻斜这里,没有一个人死亡的,这都是罗侯王的功劳。”仕庶村民为感恩戴德,每年正月初十日、十五日和二月二十二日举行盛大的罗侯王庙庙会和海上游神活动,全村外出人员与出嫁的妈姐,甚至与麻斜有烟缘的人都要前来参与祭祀,吸引港澳和珠三角及湛江本地十多万人参加。
坡头罗侯王庙三面环海,面向湛江港湾,背负琼楼青山,东有花木环抱的村庄,西与平乐一衣带水,与特呈岛遥相对望。明代大学士解缙曾为该庙题书楹联:“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赞美这里是一个风光秀丽的风水宝地。罗侯王庙庙会分三种形式,一是每年的正月初十日至十五,白天在罗侯王庙会举行陆地巡游。15个村庄敬奉罗侯王的近20台神轿会集到村广场,鸣炮竹、吹笙唢,舞狮竞技,锣鼓喧天,迎神、颂神、抖神﹙抬着神轿急走左右摆动神轿﹚,仪仗队、八音、彩旗一同呼应,气势浩大,盛况空前。二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晚举行的罗侯王庙会海上巡游,也是其特色的内容。近20座神轿会集在海边的码头上,爆竹响彻云霄,烟花五彩缤纷,人们在海边的浅水区庄重地颂神、抖神,请神,并移上用彩灯装饰得精美而传统的船上沿海进行三个多小时的巡游。之后,又回到岸边进行彻夜的巡游活动。三是每年二月二十二日罗侯王神诞巡游,举行大型祭拜仪式和文艺汇演,这一天,远在港澳等外地的罗张二氏后裔和本地与麻斜有姻缘的人都要赶回来参加,活动仪式壮观隆重。
六百多年来,罗侯王庙纪念着保国爱民、战功显著的英贤,是粤西道教文化中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法军侵占麻斜,麻斜青壮年人一千多聚集侯王庙誓师抗法,取得胜利,迫使法军撤出麻斜村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罗侯王庙又成为支援前线的活动据点,为湛江市的解放作出了贡献。作为传统性民俗活动的庙会一直传承下来,承载着其巨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体现着一种坚强不屈抗击海盗的民族精神,是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批准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列入湛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晋省级“非遗”名录。
相关链接:广东廉江地区罗氏廷玉公世系
附《高州府志》记载:
罗郭佐,石城人,先世居汴,祖廷玉以文学仕宋,授石城主簿,因家焉。宋季,郭佐仗策从征南将军史八万讨平海北功,授朝列大夫广州路总管,寻转广州路总管督运粮饷给海北军士,海上遇警骂贼而死。长子震敦武校尉化州路管运粮饷随父死于难。次子奇袭化州路判官寻授奉政大夫高州路同知,奉檄讨猺寇,挺身骂贼遇害。奇子元珪救援死之。元珪子仕显袭武德将军廉州路同知,至正间督战船会高廉琼等郡官兵剿海寇战歿于石蠼港,年三十九,一门父子昆弟子孙五人相继死节。粤人称为罗五节云。
张友明,麻斜人,至正九年海寇犯合浦逼琼山,宣慰司檄四郡合兵讨之,时化州路通判游宏道以友明为先锋同会兵退寇于澄迈之石蠼港,俄海南番兵赴水走人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