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送稿件
中华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罗氏的起源和发展(一)

作者:罗时实http://www.luos.org

  材料来源
    1、豫章前罗氏先祖源流及豫章罗氏族谱。
    2、因特网上找到的相关历史资料。
    3、罗氏通谱网站上公布的相关资料。
  内容摘要 “中华现在人”起源于东非直立人,不早于5万年前。传说中的“三皇”可能是人类最初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帝”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罗氏源于黄帝,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土壤中,跨时2000多年67代。始于我国奴隶社会周初的匡正公建立诸侯罗子国,指国为氏,维持了近450年24代,最终为诸侯楚国所灭。侥幸逃离的罗氏传人流落荒山野外艰难度日达230年7代。罗氏第31世乘公有机会助秦反楚有功受封陇西郡,罗氏重现社会176年10代。罗氏第41世罗珠公有机会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升参军知政,节制诸镇,拜相国大司农,从此罗氏的发展随着中华大地各姓氏各民族的紧密结合而同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罗珠迁居豫章西山,成为豫章罗氏始祖,枝繁叶茂,星罗棋布,散居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大洲。豫章第13世瑭公在国家战乱民族分裂的年代选择民间道士职业,安抚民众的心灵,在民众中名望很高,是为柏林罗氏基祖。200多年后晋隋唐宋年间,柏林罗氏逐渐人丁兴旺,繁荣发达,进一步成为团结族人的中心。宋末兵燹,元明年间,柏林屡遭破坏,柏林人屡废屡建。特别是明朝永乐年初,豪强掠夺,朱元璋第17个儿子朱权进驻南昌府,掠走了柏林里的全部花石设施,柏林的声望一落千丈,柏林报本堂彻底被毁。由于国家不时分裂,由于分支族散徙,少来往,逐渐互不相认,族谱难于续接。罗氏族人善良勤劳,且能相互关怀,断谱也能落地生根,同当地各姓氏,各民族迅速融合。

  
  罗氏源远流长 目前中华罗姓人数有1000多万人,其中90% 以上是豫章始祖罗珠的后裔。豫章罗氏起源于汉初大农令罗珠(大约公元前190年举家自长沙迁居豫章西山),距今2200余年。豫章罗氏是中华罗氏的一个分支,中华罗氏起源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三年)的匡正公,建立了诸侯罗子国,指国为氏,罗姓开始,距今3050多年。罗氏始祖匡正公原是郐人,远祖祝融回公建都郐,即今河南新郑(包括新郑、郑州、密县等),自回公后匡正公先祖世代都居住在郐地。祝融回公是中华第一帝黄帝的第七世孙,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也是中华罗氏的远祖,距今有5000多年。再往前没有记录,因此,根据族谱记载,罗氏族谱有5000多年的历史,主脉代代有记录,从未间断。至今尚未发现有否定上述资料的另一些资料。
  因此,我们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沿着历史发展的长河,上溯到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黄帝之前的资料奇缺,为世人所关注。最近的科研成果有新的发现,顺便略加说明,远眺现在人类发展的起源,随后再回过头来观察我们先祖的社会生活,寻找我们先祖走过的历程,观察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在这里采用了近代历史界普遍采用的社会进化的学说,人类社会是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由于社会发展不充分,尚难区分社会发展的形态变化。

一、远眺上古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传说

  上古原始人类的起源 根据考古资料介绍,北京猿人(东亚的直立人)生存于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北京山顶洞人(早期智人)生存于大约二十万年以前,在二十万年前到四万年前我国就没有发现过古人类的化石。据现代科学研究遗传因子DNA发现,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距今三万年左右进入中华大地,才开始有了现在的中华人类。所以,北京猿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不是现在中华人的祖先,现在中华人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他们在5万-10万年前,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中国的现代人起源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
  传说三皇 据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三皇五帝。关于三皇,多数意见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有大功于人类,被后人尊称为三皇。燧人氏使人学会了取火,用火对食物进行再加工,熟食,从而脱离了茹毛饮血,并且学会了在黑暗中用火照明;伏羲氏驯养牲畜,把野外狩猎改为饲养家畜家禽,人工养殖鱼类,开创了畜牧养殖业生产;神农氏播种百谷,开创了农业生产。燧人氏在前,伏羲氏依次,神农氏居后。也有意见认为,伏羲氏、神农氏和祝融氏是三皇,因为祝融氏司火,或称火神,这里把燧人氏的功劳归于祝融氏。因为很多地方,多个时代都记录有祝融,据传说在有巢氏之前就有祝融,神农炎帝也有祝融,罗氏族谱记载的先祖也有祝融,是黄帝的七世孙。所以把祝融氏放在后面。但一致的意见认为,人类学会用火最早。所以,传说中的三皇应该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比较合理。
  我认为三皇并不是三个人,而是人类最初进化过程中的三个进化时代。考古发现,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直立猿人就已经会用火,距今160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东非直立人也会用火,现在人是在“直立人”之后,所以“现在人”出现之前就已经会用火,会熟食,会用火照明,因此“燧人氏”应该在“现在人”之前。伏羲氏和神农氏使人类开始生产食物,人们不用单纯等待自然界的恩赐,而能够主动生产食物,这是在直立人进化到现在人后了不起进步。所以如果说到三皇的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应该是三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河南周口地区有伏羲氏的遗迹,距今约6500年,出现了以“龙”为图腾的文化和天文、医药等。专家认为,根据古书的记载,伏羲氏是在隧人氏之后,神农氏之前。神农是我们农业的始祖,是农神。伏羲氏当时是以畜牧养殖、采集经济为主。伏羲文化应该在农业起源以前相当一个时期,所以应该早于1万年,甚至是1.2万年到1.5万年。从1万年以前到6500年以前,已经经历了几千年,都是伏羲氏年代,一个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所以伏羲氏只能是一个时代,按专家所说,伏羲氏时代是以畜牧养殖、采集经济为主的年代。
  【农业史显示在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早期,亚洲西部和非洲东北部就已经有栽培植物的历史记载。非洲从亚洲不仅得到了近东栽培的大麦和小麦,还得到了从东南亚热带地区传入的各种植物品种。】
  神农氏开创了农业生产,同样的理由,应该是以种植五谷替代伏羲氏时代的采集五谷的农业经济为主,兼畜牧养殖业的时代,同时继续发展伏羲氏时代开创的文化,发展天文、医药等。同样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也是一个时代。炎帝是神农氏最后一位帝君,黄帝本来也是从神农氏分支而出,同炎帝并存,后炎帝败于黄帝,并结盟组成华夏部落,统一了中原,从此我国进入到五帝时代,黄帝成了中华第一帝。华夏人种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在前,黄帝在后。五帝有具体的人物,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有的古籍记载伏羲氏是燧人氏所生,把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单一人格化,若果然如此,那么传说中的盘古氏开天辟地也有其人其事了。实际上只是传说,是古人的猜想而已,甚至有巢氏也没有并入三皇之列。
  至于祝融氏,司火,据传说在有巢氏之前就有祝融,神农炎帝也有祝融,罗氏族谱记载先祖祝融是黄帝的七世孙,可见祝融也不是人名,而是一种职位,一种管火的官职,后人又称为火神。再后来,人类社会进步了,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祝融便逐渐演变为行政首长。所以《路史·前纪八注》云:“祝融氏,号也;祝事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啧融,皆职。”在三皇时代,文字很不发达,基本上靠口头传说传递信息,后人多有误会,或误传。至于把祝融氏误传为三皇之一,可能就是把祝融氏当成了燧人氏,而最早的燧人氏也只是传说,尚无定论的遗迹。伏羲氏在河南周口有遗迹,距今约6500多年。至于神农氏炎帝,我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的最后一位君王。据《中华古史》介绍:颛顼时代,“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见《国语·楚语下》。所谓“南正重”,当是善于观察天象通晓巫术的巫师之类的人物。从此他们就成了管理与天神有关事宜的专职人员,表达天命,显示神灵,就成为他们的特权,这就形成了控制广大黎民群众灵魂的宗教职能。所谓“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便是管理广大黎民群众的部落首领人物,或专管地上“民事”的“民师”,后来就发展成为各级行政官吏。管天与管地的分离,神事与民事的分离,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的发展。
  到了五帝时代,便有了较为完善的文字记录,五帝也有确切的说法。传到了夏禹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结束。罗氏家谱记录最早的远祖就是黄帝。

二、原始社会的罗氏先祖

  研究家族的历史,必须从上到下查询,因为下代的人是由上代人所生,没有上一代就没有下一代。罗氏的最早先祖查找到是黄帝,黄帝的父亲没有记载,无法查考。所以我们只能从黄帝查起,研究先祖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泛泛谈一群人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什么地方,只是外姓人从旁猜想观察,那里找不到确切的世代血缘关系,那不是研究家谱,只能算是某一项目历史分支。
  原始社会有记载的罗氏远祖---黄帝 大约在公元3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集居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逐渐合并,再融合成更大的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原来在我国西北方居住,后来迁移到琢鹿一带的山里,这就是黄帝所在的部落。黄河流域的西北方还有个部落,善于农耕,称“神农氏”,首领是炎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皆出自神农少典氏部落,后分化为两个部落。还有一个著名的部落叫九黎部落,最先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制造的青铜器,比石器更坚硬,其首领蚩尤是一个十分凶猛残暴的人。
  有的人认为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所生,也有的人认为少典氏是部落名,意见不统一,考古的材料不多。
  我们族谱记载的最早的远祖是黄帝。历史资料记载,黄帝二月初二日生于轩辕之寿坵,即今河南新郑县,称轩辕氏。十五岁当上“部落酋长”,先后经历52战,在打败炎帝后再同炎帝联盟,统一了中原大地,三月初三日黄帝登上天子宝座,炎帝位次。接着,黄帝用智谋又打败了九黎部落,诛杀了蚩尤,促成了北方的统一,形成了初始的华夏族,或早期的中华民族。
  历史资料记载,黄帝统一北方后,又向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同那里的夷人和羌人部落结成了新的联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所以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轩辕氏黄帝成了原始社会中华第一帝,他把当时各部落的文化思想和工艺技术集中发扬光大,并完善了文字,建立了国家的雏形,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束了分散蒙昧的时代,所以称黄帝为中华文明始祖。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黄帝在位百年,寿117岁。黄帝陵在今河南新郑。原姓公孙,长于姬水,改姓姬,共有27个儿子(其中2个为庶子,即平民),四个妃子生了13个儿子,皆姓姬。其余众妾生了14个儿子,共得12个姓氏,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大小酉。其余兄弟皆姓姬。根据族谱记载,长子昌意,姬姓,生子乾荒,乾荒生子颛顼,下传有罗氏。
  颛顼 根据族谱记载,大约公元前2900多年前,昌意的孙子颛顼,即黄帝的曾孙,是中华第二帝,也是罗氏的远祖。河南濮州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凌甫公谱序说十岁)佐少昊(黄帝是太昊,少昊指昌意)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懂得掌管全局,黄帝驾崩,少昊昌意亦寿终,颛顼遂即帝位。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颛顼在帝王家成长,年轻登帝位,也滋长了过分的优越感。
  根据远古传说,颛顼登帝位后,制定了一条律令: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社会上的男尊女卑已经法律化了。
  为了融合不同的部族,曾强迫九黎部族接受黄帝部族的宗教文化,认为九黎部族的宗教信仰是邪教。
  在治土治水的方略上同共工氏矛盾,共工氏是神农炎帝的后裔,姜姓,对农业有较多的经验。共工氏主张削山填洼以及利用低地筑坝蓄水,工程较大,颛顼帝不理解,便以权势压制共工氏,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共工氏坚持自己的意见,颛顼帝感到没有面子,遂命祝融黎与共工氏战,结果打得“天柱折,地维绝”。“天柱折,地维绝”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黄帝部落和神农炎帝部落发生战争,动摇了部落联盟的社会基础,这两个部落的联盟遭到分裂的危险,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所以颛顼帝命祝融黎战共工是不得人心的,当然祝融黎没有消灭共工氏,因为共工氏的意见正确,也不能压服共工氏。颛顼帝下不了台,认为祝融黎战争不力,下令把祝融黎处死。远古神话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即昆仑山,这是一根顶天的柱子,被折断了,于是西北方的“天”塌下来了,日月星辰往西移动;“地”的西北方隆起,东南方陷落下去,于是水往东流。祝融黎是行政首长,是帝君颛顼联系下层民众的纽带,是支撑颛顼帝(天)和民众(地)的天柱。祝融黎被处死,天柱折断,部落联盟险遭破裂,所以这场战争打得“天柱折,地维绝”。这是我个人的解释,因为神话毕竟是神话,但也是现实的反映。祝融黎被处死后,颛顼帝成了孤家寡人,接着颛顼帝传位给帝喾,即中华第三帝。
  中华第三帝帝喾原在颛顼属下任职多年,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帝喾上任后又任命原祝融黎的弟弟回为祝融,社会又恢复平静。颛顼有14个儿子(其中2个为庶子,即平民):骆明、苍舒、 凱、梼、 、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称、孺帝、穷蝉、梼杌。其中第11子称,据族谱记载,称生卷章,卷章生子黎和回,回下传有罗氏。颛顼子孙很多,除了罗氏之外,屈原自称是颛顼的后裔。后世的司马氏也是黎的后裔。
  帝喾时代 族谱记载,祝融回是黄帝第七世孙,大约在公元2800多年前,建都郐,即今河南新郑,下传有罗氏。祝融回很重视社会的和谐,在其遗训中告诫:“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子孙个个贤。人生天地,首重伦常,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处己以孝悌忠信,接人以礼义廉耻,存此八节,四海一家。勿以权势凌人,勿以富贵傲人,毋阴谋害人,毋败德损己,莫说人是非,莫笑人长短。” 此外,祝融回也很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听龠州之鸣,鸟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寿命长百岁以上,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 这里指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主要是指树木森林和鸟类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还谈不上现在人所提出的“生态平衡”。祝融回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寿终,葬于新郑。回的子孙,姓氏很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回的后裔。祝融遗训在很多地方都有确切的记载。
  上述遗训代表了原始社会先祖对后辈的期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特别是颛顼帝时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社会公共管理有了权威,所以才有“勿以权势凌人”之说。上述遗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私有财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有了贫富的差别,所以才有“勿以富贵傲人”之说。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私有财富的贫富发生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随着发生分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或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的远祖殷切地期望子孙后代要“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子孙个个贤。”也就是要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放在第一位,提出:“处己以孝悌忠信,接人以礼义廉耻,存此八节,四海一家。勿以权势凌人,勿以富贵傲人”。其核心就是要平等待人,诚实待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获取财富放在第二位。“人生天地,首重伦常,男女以正,婚姻以时。”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首重伦常”。这里说的“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恐怕没有排除男尊女卑的状况,主要含义还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上述的遗训还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要懂得关爱家人,懂得忠义诚信;懂礼义懂廉耻,而且无论对谁都一样,做到“四海一家”。进一步告诫“毋阴谋害人,毋败德损己,莫说人是非,莫笑人长短。”这在当时的原始社会能产生这些理念,可见当时的社会意识已经相当发达了。除此之外,还初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界鸟类和谐相处的概念。人鸟和谐相处,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寿命长百岁以上,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鸟类的生存离不开树木森林,所以鸟类和树木森林是人类的好朋友。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在当时尚未充分展开,还谈不上现在提出的“生态平衡”的概念。这一段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想法。现在有人提出用“罗网”捕鸟是罗氏“原始部落”的说法,不符合罗氏先祖人鸟和谐相处的理念。
  族谱记载,回生子陆终,姬姓。陆终有六个儿子,昆吾、彭祖、参胡、求言、晏安、季连,分别姓己、彭、董、姬、曹、芈。其中求言姬姓,封于郐,求言生子勾珑,袭职郐国,勾珑生子四个,其中三子嚣术,生子三个,嚣术次子名猺卢,是黄帝第12世。
  族谱记载,猺卢为帝后土,“后土”是一种神职官,“能平九州,辨土地之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配社。”而且“娶共工氏女,名廷娇。” “后土”属于农业的需要,历来为神农炎帝后裔任职,这时黄帝后裔娶共工氏女,担任“后土”之职,可见我们的先祖十分重视皇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和谐,而且进一步的融合,猺卢生子羲、和,是为黄帝第13世。
  唐尧帝时代 在罗氏远祖中黄帝第13到16世明确记载辅佐唐尧帝(原始社会中华第四帝)为官。黄帝第13世羲、和兄弟俩都辅佐中华第四帝唐尧帝,在大约公元前2600多年前。和生四子,次子荣学生弼后、良后,弼后生立德,立德生有五个儿子,次子凤是为黄帝第17世,下传有罗氏。
  虞舜帝时代 在罗氏远祖中黄帝第17到24世罗氏先祖中估计辅佐虞舜帝(原始社会中华第五帝)为官,没有确切的纪录,估计在大约公元前2500多年前。立德次子凤生有四个儿子。凤三子邦生有四个儿子,邦长子襄生有三个儿子,襄长子宣宜生子道迈、道遵。道迈生有五个儿子,次子戈生孟元生有三个儿子,孟元长子性生有三个儿子,性长子清,下传有罗氏,黄帝第20世宣宜娶姜氏之女,姜氏是神农炎帝的后裔,这时我们的先祖已经包含有黄帝和炎帝两部落的遗传基因。

三、罗氏出生于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主要是社会得到了发展。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原始社会基本上是平等的,而在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身的自由,奴隶主把奴隶当作牲畜一样处理,可以买卖。
  在最古老的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多数人只能勉强度日,难有剩余。只有在生产有剩余后,才会有财富的积累,才会有社会财富贫富的差异,而且积累会越来越多,才能够有专门的人从事社会管理,从事社会需要的特殊工作,才会出现社会分工,这就是进步。由于社会个体的差异,或种种原因,一些生存有困难的人就会逐渐依赖于条件较好的人才能正常生存,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这就是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面提到的祝融回的遗训,已经反映出社会个体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异,社会财富贫富的差异已经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出现了“以富贵傲人”的现象。这一段是我个人的分析。
  社会财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地位的分化,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过渡到奴隶社会奠定着社会基础。这是历史的规律。
  原始社会的管理层领导人的变更,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是禅让制,尧帝和舜帝是原始社会最后的两代领导人。在封建社会,人们最想念的还是尧舜,怀念尧舜之道,主要精神还是希望任人唯贤,这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是难于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由于利益的冲突,领导人的变更也会产生勾心斗角。据传,舜帝让位就差一点被舜的儿子替代,由于舜的坚持,让位给禹(即是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后来禹就再也没有让位给其他的能人,而是世代传位给自己的子孙或兄弟,并且成为天经地义的制度。于是整个社会从禹开始便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奴隶生产,提高生产,也会像后来的农民爱惜牲畜那样爱惜奴隶;奴隶只要能够正常生存,也会甘愿依附于奴隶主。
  在奴隶社会也像封建社会那样发生过朝代的变更。最早的奴隶社会朝代称为夏朝,后被商朝取代,商朝又被周朝所灭,都是奴隶社会。
  美国早期的奴隶制是较先进的欧洲白人贩卖非洲的黑人为奴隶,我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由社会内部自然进化发展的结果。
  夏朝时代 大约公元前2200多年前,夏禹初期便大封同姓宗人,罗氏先祖中黄帝第25世孙清生子信瑞,信瑞生子金梧,二十岁佐夏帝禹有功,留为相国,勅封伟列将军,并以娇女螺娇妻之,再封其祖父清(黄帝第25世孙)为谏议大夫。金梧的次子知廷,也是罗氏先祖,成为轩辕乡之巨富。知廷生子孔发,孔发生子逸,逸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礼荣生子至望、至明,至望生子晋、留,晋生有四个儿子,次子南峰生子倣、傚、傲。倣生子伦,伦生子叠、亶,亶错误!链接无效。世佐、世辅,世辅生子日盛,日盛生子云、霓,是为黄帝第40世。
  云生子仁玉,仁玉仕于江南徐州太守,清正廉明,不恂私欲,后来成了封建社会豫章罗氏始祖罗珠为官的榜样。仁玉生子沛、沐、明,长子沛生子履喆、履吉,履喆生子皋啟沃,皋啟沃生子元、亨、利、贞,长子元生子维、纲、绽,维生子瑺、橖、珉,瑺生子超辅、超轸、超輶,超辅生子邬峰、秉文。
  商朝时代 公元前1586年,罗氏先祖中黄帝第49世孙秉文,从商汤反夏桀有功,勅封为护国将军,转膺州施沙哈利番国。秉文生子世杰,是为黄帝第50世,商太丁时,官任参军,复命射天,进爵上卿,致仕还乡,仁厚处世,教子流芳。世杰生子立明,立明生子承休、承纪,承休生子茂相、茂尔。罗氏先祖中黄帝第53世孙茂相,商朝为仕,官至刺史。茂相生子赍弼、贤弼,赍弼生子冲斗。
  罗氏先祖中黄帝第55世孙冲斗,盘庚(商朝的一个帝王)辟封宅侯。冲斗生子凤兆、凤祥,凤兆生子璿、瑻,璿生子世富、世贵、世贤。罗氏先祖中黄帝第58世孙世富,商大戊时,赈粟千石,救济穷人。世富生子思、忠,思商朝为中相,后被罢黜,转涉河南蔽芾。思生子百发、百达、百逵、百迎,是为黄帝第60世。百发生子祚、禄、礼、衿,祚生子觉、庆,觉生子奎、寮、圭、星。
  觉的长子奎仕殷,辅太子郊,解组归老,陕西鞏昌府陇西县居焉。奎生子休、林、樸、术,休生子炽、炳、煌、烜。罗氏先祖中黄帝第65世孙炳,商朝高宗武丁初年,鬼方无道,公从武丁伐之,三年乃克,因伐鬼方有功,敕封镇定侯中军大夫。炳生子孝、里。
  周朝时代 罗氏先祖中黄帝第66世孙孝,初为周文王卿士,官至忠谋参军。周武王取胜后建都于镐(陕西境内,历史上称为西周),广泛封敕同宗的姬姓人,大大小小分封了140多个诸侯国。
  在罗氏出现之前,有文字记载的罗氏先祖有67代,跨越年代达2000多年之久。家谱的记载基本上是单传,其余不详。上下代间隔平均约30年多。罗氏出现之前的先祖就是罗氏出现的根基,他们都姓姬,是上层贵族的核心姓氏。尽管他们不姓罗,但也是罗姓的先祖,世代有血缘关系,其分支已是他姓,不在考虑之列。
  奴隶社会罗氏出现之后的先祖 公元前1044年,黄帝第67世孙匡正公,助周反商纣镇宜城有功,周武王三年(丁酉),受敕封为宜城(今湖北境内)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建立诸侯国,境内有罗水流过,所以称为罗国(或罗子国),指国为氏,从此有了罗姓,匡正公为罗氏始祖。现今湖北宜城有古罗国的遗迹。
  《柏林谱》残缺的“豫章前先祖源流记载:郐公,周代诸侯封国曰罗,住居陕西今河南省密县东北”;而在“古迹”中又记载“襄阳宜城西故罗国地”。《柏林谱》曾在宋末遭兵燹,靠先贤惊人的记忆力而恢复。现在知道,河南密县是郐公祖居地,属于郐地;湖北襄阳宜城是古罗国旧地,是罗姓的发源地,现今仍有遗迹。
  罗国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安集镇邓家咀罗家营东约120米处,北临黑河,隔河距雷公咀约1公里,东枕南河与西岗村相望,南至葡萄架村约0.5公里。罗家营遗址为周代文化遗物,属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现为湖北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湖北南漳县志介绍,罗国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的今安集镇东南的罗家营。罗国·古国名·春秋时被楚灭。
  有人说罗国是原始的部落,因为善于用罗网捕鸟,所以称为罗国。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或者是一种猜想而产生的误会。首先罗国不是原始的部落,中华大地上的众多部落群一直处在融化变动中,大的部落兼并小的部落,又不断融合形成新的部落。早在黄帝时代,众多的原始部落群就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初期的华夏族,或早期的中华民族。经过两千年的变化,中原大地哪里还有原始的部落?除非与世隔绝。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的先祖早就有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遗传基因。诸侯罗国是当时周天子(周武王)敕封的一块封地,当地的黎民归罗国管辖,成为罗国的子民,实际上就是罗国的奴隶,是匡正公一家的奴隶。匡正公原姓姬,郐(在河南新郑密县)人,郐在河南新郑地段,此时的罗国主要位于湖北宜城,河南新郑和湖北宜城是两个相距甚远的地方。罗国指国为姓后,其子民也同样姓罗,就像封建社会大财主家的家奴也同主人同姓一样,世代袭用。罗姓宗人的主体仍然是匡正公的后裔,其余奴隶虽也姓罗,但也仅仅是附庸,同匡正家没有血缘关系,无法也没有记录他们的谱系。其次,罗氏的由来同“罗”字的由来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罗”字在伏羲氏时代就已经出现,那时并没有罗国和罗姓。罗国之“罗”是因为罗国境内有河流名“罗水”流过而得名,族谱记载非常明确。
  罗氏始祖郐公生子三:昌允、昌兰、昌祚;昌允生子三:祯、祥、禧;祥生子二:甲应、中应;甲应生子三:文波、文海、文沧;文波生子四:德、善、安、隆;德生子二:凝蝟、凝蝠;凝蝟生子三:进贤、进贵、进贡;进贤生子三:宏、容、宜;宏生子二:璇、施,是为罗氏第10世;璇生子一:辇;辇生子二:赞、舜;赞生子三:静、仲、晏;静生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洪统生子一:彦一;彦一生子二:班、瑶,是为罗氏第16世,班公继承王位,开始遭到楚国的进犯,罗国奋勇抵抗取得胜利。班公生子三:震、雯、零;震生子三:博吉、博告、博古;博吉生子二:乾、坤;乾生子四:晖、旺、晆、暄,是为罗氏第20世,晖公继承王位,开始被楚打败,只得屈辱连年贡税。晖公生子二:缙、绅;缙生子二:敬、敦;敬生子一:家斯;家斯生子三:万忠、万通、万严,是为罗氏第24世,万通公继承王位,罗国被楚彻底消灭,万通公带领2个儿子:芳噩和苍噩侥幸脱逃,其中长子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杀死,次子苍噩随父避隐湖北襄阳黄龙洞金瓜虚,荒山野林艰难度日。
  罗国在西周太太平平地生存了330多年(公元前1044-公元前707年)。直到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公元前707年,班公101岁)罗氏16世班公时,邻国诸侯楚国开始侵犯罗国,罗国奋起抵抗,取得胜利,保住了国土。延续到罗氏20世晖公时,终因国势渐衰,罗败于楚,只得屈辱连年贡税。罗国奋勇抵御外侵达110余年(公元前707-公元前596)。周定王乙丑(公元前596年,万通35岁)罗氏24世万通时,楚国完全占领了罗国,罗国被彻底消灭。
  至此罗国经历了24代,罗姓王室基本上代代都有兄弟分支,当国君的当然是主脉,其余的可能会当较小的奴隶主,有的可能失宠成为平民。在奴隶社会,姓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罗国王室自然是大宗,那些分支的罗姓宗人属于罗子国的小宗,小宗在罗子国得到大宗的保护。由于罗国顽强地抵御楚国侵略达110余年,楚国占领罗国后必定大肆杀戮王室罗氏后人,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楚国决不会留下顽强抵抗的罗姓族人,罗姓族人惨遭杀害。国主万通遂携带两个儿子芳噩和苍噩侥幸出逃。芳噩一家十九口被杀,只身逃往四川,可能同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相结合,但在奴隶社会,单身个人是很难找到生存之地的,除非甘愿做奴隶,详情不明。次子苍噩随父万通公避隐旧地湖北襄阳黄龙洞金瓜虚,居于山野草林艰难度日。可能还有些失宠沦为平民的罗氏后人混迹于奴隶之中以求生存,他们也不会告诉他们的后裔罗氏的先祖是谁。罗国生存了450多年(公元前1044-公元前596)。从此罗国消亡,王室罗姓族人几乎被杀绝,但罗姓并未消失。原罗国的子民(奴隶)被楚国集中迁往枝江,成为楚国的奴隶。有些资料把这些奴隶说成是罗姓宗民,实际上并无血统关系,因为源流不详,也无法把他们记入族谱中。这一段是我根据族谱记载,参考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推理分析的结果。
  公元2006年11月9日,在陕西扶风县出土了一套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真实地记录了西周晚期一个奴隶主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的经过,铭文大意说了2879年前一个复杂的“行贿受贿”案:一位名叫琱(diāo)生的贵族因大量开发私田及超额收养奴仆,多次被人检举告发。……。我这里要说的是,陌生的人流落在外,很容易被当地有势力的奴隶主收为奴隶,得不到任何保护。罗姓族人逃亡在外是很难生存的。
  出逃的万通苍噩父子一家以及后裔,在楚地湖北襄阳黄龙洞荒山野林艰苦度日,达230年之久,实在不易。罗氏第25世苍噩生子二:砧、研。砧生子二:礼延、元延;研生子三:利超、利远、利达。利达生子一:秀扬。秀扬生子五:明、学、步、涯、圃。学生子一:程政。程政生子二:秉、乘。乘公是为罗氏第31世。仅剩的罗姓宗人在野外流亡达230年共7代,代与代之间的间隔有33年。
  罗国的灭亡是在周平王迁都于洛邑(即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后,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开始,周平王无力控制全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诸侯国发展差异拉大,国力较大的楚国,虎视眈眈企图占领周朝国都(洛邑)周围的地块,罗国地方小,国力弱,地处周朝国都洛邑附近,尽管顽强地抵抗了110余年(公元前707-公元前596),最终还是被楚吞没。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共294年),各大小诸侯国连年混战,最后只剩下几个大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共254年),剩下的诸侯大国又继续混战。各诸侯国在混战中不断进行社会变革,以便增强国力,奴隶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倍受压迫,难于发挥生产的积极性,具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应运而生(最初实行“井田制”,外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承包制”),封建制替代奴隶制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春秋时代140多个诸侯国,经过混战后到战国时代只剩下主要有七强(秦、齐、楚、晋、赵、魏、燕),周天子成了空架子,七强继续混战。由此看出,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是由于各诸侯国不断争斗,社会不断变革的结果,没有发现奴隶大规模暴动的记载。这几段也是我个人的遐想推测。
  罗氏第31世乘公(讳凌甫) 原来乘公的父亲及先祖数代一直隐居在楚国境内(湖北黄龙洞金瓜虚)荒野中,他们也在窥探天下大势,待机再起。乘公的父亲程政逸居楚南洪洞,自称洪洞高士,故今尚存罗洪洞。后来乘公有机会在楚国任职,初事楚为狠守,再事楚之临湘(今湖南长沙)侯,公晚年时秦国攻城,乘公助秦反楚有功被封为秦国御史,乙卯年(公元前366年,乘公72岁)受封益伯侯,疆于原罗国地域,抱亡国之痛的乘公要求复兴罗国,都于原罗国之旧都宜城,后改迁南郡之枝江(现湖北境内),也有人称乘公为“枝江罗国”始祖,秦国称为“陇西郡”。“枝江罗国”没有消亡的时间,可见其本身并不是“诸侯国”。当然秦国吸取周朝衰亡的教训,决不会再封诸侯国,而是要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乘公尚未明白这一点,哀叹南北战争何时了。乘公生子二:图南、圆南。图南生子三:守陇、守凤、守凰。乘公希望世代保留有罗姓的一块封地,对其长孙特取名为“守陇”,守陇公后迁居于长沙,现今长沙有古罗遗迹。乘公还希望原罗国子民的后裔能回想起原“罗国”的情感,但这些人不知所宗,他们的先辈为了后世的安宁,也不会把他们的苦难告诉后辈。因为这些人原本就是奴隶,不管归谁都是一样,况且原罗国灭亡已有230年之久(公元前596年-公元前366年)。于是乘公撰写谱序,阐明罗氏渊源,“以識前人之功德,以履後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爾。”
  守陇生子二:茂峻、茂岫。茂岫生子三:宗誉、宗觉、宗举。宗誉生子二:科屏、科呈,是为罗氏第36世。科屏生子四:廷荣、廷华、廷升、廷高,是为罗氏第37世。廷荣(罗氏第37世)讳裒,秦始皇癸亥(公元前238年)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
  有人说乘公复辟了罗国,实际上陇西郡并没有原诸侯罗子国的功能,其生存必须依赖并听命于秦国,没有独立的军队,可以世袭官爵但可能无固定的职位。有人说乘公重新召集了罗姓宗人第一次编篡了罗氏家谱。实际上,在流传下来的罗氏家谱上在豫章之前都是单传记录,乘公并没有记录旁系,更没有记录原罗国子民的家世。既然如此,乘公编篡的家谱在何处?这里恐怕是把“谱序”和“谱系”混为一谈。“谱系”是连接世代宗亲家世关系的记录,是正文。而“谱序”只是对记录“谱系”的一种附加说明。单传记录只是世代的延伸,而旁系记录则是“谱系”的扩展。扩展的“谱系”比较难记,因为数代兄弟迁居多处,地域分散,联系不便,情况难明。乘公留下的家谱仅有单传记录,原罗国的子民(奴隶)同罗姓宗民并无血缘关系,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乘公撰写谱序重申了罗氏的渊源,这是十分珍贵的。从罗姓开始到罗氏31世乘公时罗姓已经延续了680年之久。
  奴隶社会强化了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再加上记录的技术落后,只能用竹简,其他的记录,不是更笨重(青铜铭文),就是难长久保存(布帛)。所以在奴隶社会只有单传的谱系记录。
  乘公的子孙在秦国陇西郡内世袭官爵,连乘公在内共有七代(罗氏第31-37世,前366--前221),直至公元前220年秦国统一中华大地建立封建制的秦王朝。
  在统一的秦朝也有三代连续任职(罗氏第38-40世,前220--前206)。廷荣生子三:复任、复仁、复位。复任(罗氏第38世)仕秦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间为参军,升光禄大夫,拜进爵舍人,解组归田,仍居湖广长沙。复任生子三:维翰、维怀、维垣。维翰(罗氏第39世)在秦二世时,职掌九卿,因号曰“九卿公”。维翰生子三:君用、君赞、君庶。豫章始祖珠公的父亲君用公(罗氏第40世),于秦始皇末仕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令,因公殉职后其弟君赞公袭官爵县令,珠公可能跟班。君赞公的后裔不详,可能留在长沙。(罗氏第31-40世,前366--前190)从乘公到珠公有10代,兄弟分支也不少,这时罗氏有公开的生存地位,不会轻易改易他姓,这些人的后裔就是豫章罗氏分支以外的罗氏,可能还有外姓改罗姓的。
  有人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说“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罗县。”这些资料是外姓人看了一些零星的资料后的猜测。罗姓人应该从家谱研究,最早的罗氏并不在河南,而是湖北,河南郐地曾是罗氏先祖的故居,并不姓罗。罗氏族人到甘肃、山西和河南等地恐怕也是后来豫章的后裔。最早的罗国年代有450年,罗姓族人是罗国的贵族,生活条件很好,不太可能迁往他地,随着罗国的灭亡他们被赶尽杀绝;罗国灭亡后到乘公之前由于落难,不可能活跃。自乘公之后到豫章之前,罗氏有了生存的地位,这时可能是很活跃的,但主要是在湖南境内,例如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罗县。这段时间的罗姓人数不会很多,除了豫章世系,还没有留下其他的罗氏家谱记录。
  有人说“罗氏正史应从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开始”,称豫章始祖罗珠是“罗氏第1代子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生存了450多年(公元前1044-公元前596)的罗国历史(罗氏第1-24世,前1044--前596)就不存在了,罗姓落难的230年不说,乘公后世十代(罗氏第31-40世)也将被淹没,罗氏第一代子孙从珠公开始?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珠公不会同意,凌甫公已经明确表态是罗氏第31世,而珠公又是乘公的第11世孙。珠公之前罗氏就有40代,罗珠怎能算是“罗氏第1代子孙”?。罗子国也不是并入楚国,因为罗子国的罗姓成员已经被赶尽杀绝,仅仅是罗子国的版图并入了楚国。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建立了国家的雏形,直到西周末期的整个奴隶社会,国家还只能是许多诸侯国的联合体,各姓氏的生存同诸侯国的生存紧密相连,所以乘公更多的是关心罗氏家族的生存。关于社会进化的学说只是在近代才提出,古人并未体会。只有把社会进化的观点同人们企求社会和平稳定的愿望结合起来才能体会乘公的心情而又不至要求过高。我们也只有面对历史的现实,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的现状,决不能有半点的主观臆断。
  乘公在楚国和秦国争得了生存的地位,也为罗姓宗人争得了生存的空间,在罗姓发展的历史上值得重视。
  (2008年1月25日电邮稿)

相关链接:中华罗氏的起源和发展(二)
  编者按: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姓的分支才为氏。阅读此类文章时,请注意区分姓和氏的不同含义。


oooooooooo家园提示:人自为谱,家自为说,正误自辨,取舍自酌。引用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罗氏家园
阅读:11648
日期:2008/1/25

查看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字体: 】 
上一篇:阿坝羌族女民俗作家罗子岚
下一篇:麻城入川罗氏名录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站长提示:这里不是互动留言处!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家园地址:http://www.luos.org  粤ICP备13039246号-2
家园创建:罗良富   技术支持:AssumeYessure   法律顾问:罗劲松